|
2009-06-20, 14:14 | #1 |
攀言癌症患者
註冊日期: 1999-11
住址: Madison
文章: 689
|
[新聞]貢嘎山山難
六月初,四川貢嘎山(Mount Gongga, or,Mount Edgar)發生山難,三人:Wade Johnson,Jonathan Copp 遭雪崩遇難,屍體尋獲,Micah Dash 失蹤,但生還可能性低。三人都是美籍,生前均在科羅拉多州活躍。
臺灣大概沒多少人知道這件事。也難怪,三個人不是赫赫有名的攀岩者,也不是我們熟悉的比賽明星。說實在的,他們的歸類不容易,不太像臺灣所謂的攀岩者(因為他們也爬山),不像遠征者(因為他們沒爬過八千公尺級以上的山),不像我們所謂的運動攀登者(因為他們爬傳統),也不像我們所謂的傳統攀登者(因為他們什麼都爬),也不是什麼高手(三人可能都爬不到 5.13),什麼都不像。 其中的一個人,Jonathan Copp,是科羅拉多州每年舉辦的 “Adventure Film Festival” 的創始人之一,這也不重要,臺灣沒幾個人知道。他倒是有自己的網站: http://www.coppworks.com/ 裡面有一些他生前拍的照片。他的照片沒有經過特意安排,也沒有唯美寫景,有的只有隨興、樸真、大、浩瀚。透過照片,他在尋找一些答案,或者,他在告訴我們一些答案。 Jonathan Copp,35歲;Wade Johnson,24歲;Micah Dash,24歲。 |
2009-06-21, 16:21 | #2 |
中度攀言者
註冊日期: 2003-07
文章: 91
|
貢嘎山(7556m)是有名的難纏、雪崩頻繁。根據以下網站資料,從1932年美國隊首登至2003年以來共只有8次登頂紀錄,登頂的22人中有16人未能安返。
http://www.summitpost.org/mountain/r...gga-shan).html |
2009-06-22, 21:35 | #3 |
攀言新手
註冊日期: 2003-12
文章: 9
|
每次看到攀岩的人總是感受到一股充沛積極果敢向上的正面情緒,
而在紀錄片"The Sharp End"中,看到此三人更覺是攀登者的典型, 不僅時時刻刻在為自己的生命增添色彩,也為身邊的朋友帶來勇氣與鼓勵。 月初在Climbing Magazine中看到Jonny, Mica, 還有Wade的消息, 還搞不清Video Tribute是怎麼一回事,點了進去才赫然驚覺是遇難的事, 雖然只是影片中的人物,壓根跟自己扯不上關係, 但心裡卻還是為了這些認得面孔的人,催起一陣鼻酸。 AAC Tribute to Jonny, Micah & Wade Micah Dash and Jonny Copp segment from Sender Film's "The Sharp End"
__________________
believing is seeing |
2009-06-22, 23:47 | #4 |
中度攀言者
註冊日期: 2006-11
文章: 92
|
What a sad news!
I am in Denver and staying at my friend Tyler's place. Janathan Copp, who was killed in China by an avalanche, is Tyler's good friend. Whatever you do, try to be safe! |
2009-06-23, 14:31 | #5 |
攀言癌症患者
註冊日期: 1999-11
住址: Madison
文章: 689
|
三人在科羅拉多州的友人正等屍體運回(Jonny,Wade 已尋獲,Mica 尚未),也正籌劃如何 celebrate 他們生前的種種。幾年前友人 Jim 墜崖逝世,他的家人和親友也在簡單溫馨的典禮中 celebrated 他的一生。
登山遇難,為什麼要 “celebrate?” 貢嘎山是現存幾座困難度極高的山之一,所以,celebrate 是因為他們的壯舉?三人在貢嘎山之前,或多或少也爬過 Eigar,也爬了幾座 Cirque of Unclimbables, Patagonia,Trango Valley 等地的大牆,困難度都不低,所以,celebrate 是因為他們的勇氣?完成的新路線?締造的輝煌記錄? 我想,這不是主要原因。 他們,如同許多默默無聞的登山家或攀岩者,平常的日子是非常儉樸的,除了爬山攀岩,沒有別的奢侈需求。他們活者有目的,但不同於一般人,他們的理想不須耗費太多社會自然資源。他們以登山攀岩為職志相較於我們所熟悉的醫生、律師、教授、富人等名流所浪費的資源少了許多。前者目標單純,追尋的方法也單純,後者呢? 由生到死,每個人都不斷的做決定。但很多人在死以前,讓別人罹經痛苦;很多人追求理想,但是構築在他人的苦痛之上。我在想,您我這一生,無論做了什麼,已耗用了多少珍貴的自然資源?我們的理想目標到底又在那?自己的生命結束以前,我們又能替這苦難大地回饋些什麼?萬物皆為芻狗,除了人?除了人才能定義的功名利祿、生離死別,我們不能被別的事物感動?我們不能另類的活著? 我在想,他們在活到某個時間點之後,就決定另類的活著 -- 走向沒有人的世界,那裡原始、純淨、只有人與天爭的暴力,只有無窮和浩瀚;那裡人和其它萬物等值;那裡人類所能造成的破壞最少;那裡人必須赤裸裸的面對自己。 他們不能決定自己的生命如何來到這個世界,但他們決定如何活著,他們選擇用最直接、儉樸、沒有破壞力、勇敢的方式。用這個方式,他們的生命是美麗、短而絢爛的。 Celebrate! |
2009-06-23, 23:50 | #6 |
中度攀言者
註冊日期: 2009-02
住址: San Jose, USA
文章: 98
|
聽到這個意外, 特別是看了這三個人的影片, 心中不免有些憂傷. 但看到大濟所說得celebrate, 突然讓我想起一個故事. 說故事的是一位50多歲的美國人, 他說: 有一年他跟3位朋友去爬Mt Whitney(美國本土最高峰), 他們結兩個繩隊爬 East Face上的某條路線(多繩距傳統攀登), 他在第一個繩隊. 爬到一半天氣開始變差, 雲不斷從西邊漂來, 他們在東面上無法得知西邊的風暴已形成, 後來他們被迫在霧/雨裏爬, 慌忙登頂後, 走Mountaineer route (class 3) 回到起攀點下的 Iceberg Lake 營地, 但一直等不到第二隊回來, 他們起初以為, 第二隊應該是在山頂的石屋裏躲避風雨, 直至兩天天晴後, 他們才得知, 第二繩隊的一位朋友在第一天就已經先鋒墜落受傷, 後來死亡, 他的繩伴被迫在風雨交加的岩壁上露宿了兩天, (這個意外大概就如此, 細節他也沒有多說).
我就很好奇的問他: 你對你的朋友在同一次的攀登行程中死亡有什麼感受? 他回答: He died for what he loved. 看不出他的心中有一絲絲的難過! 回應大濟, Let's celebrate. |
2009-06-24, 00:07 | #7 |
週末攀言者
註冊日期: 2008-08
文章: 34
|
引述大濟~
{由生到死,每個人都不斷的做決定。但很多人在死以前,讓別人罹經痛苦;很多人追求理想,但是構築在他人的苦痛之上。我在想,您我這一生,無論做了什麼,已耗用了多少珍貴的自然資源?我們的理想目標到底又在那?自己的生命結束以前,我們又能替這苦難大地回饋些什麼?萬物皆為芻狗,除了人?除了人才能定義的功名利祿、生離死別,我們不能被別的事物感動?我們不能另類的活著} agree! |
2009-06-24, 15:24 | #8 |
攀言癌症患者
|
卡瓦格博峰如今仍是一座处女峰
同樣聽過南中國境內最難纏的卡格瓦博峰!
從雲南省德欽縣城沿滇藏公路北上,行至10公里处的飞来寺,对岸数百里冰峰接踵绵亘,势如刀劈斧削,气势非凡。这就是声名遐迩的以卡瓦格博峰为中心的。梅里雪山有13峰,卡瓦格峰是最高的一座,海拔6740米,为云南第一峰。 卡瓦格博为何如此“高不可攀”?除了坡度陡和相对高差大等因素,中科院地理所的张青松研究员从地理学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 我们不知道那些殉难者当年到底遭遇到了什么情况,但是海洋性冰川的不稳定特性无疑是卡瓦格博难以登顶的重要原因。 摘自下面連結, http://baike.baidu.com/view/670612.htm
__________________
Defeat is not defeat unless accepted as a reality in your own mind. Bruce Lee CHEN,CHIH-YUNG |
2009-06-25, 12:07 | #9 |
攀言癌症患者
|
大濟啊
你寫的好有感情啊 眼框紅紅中..... |
2009-06-26, 10:24 | #10 |
中度攀言者
註冊日期: 2003-07
文章: 91
|
林友民翻譯的「倖存者」與「跋-倖存者譯後記」也很適合在這個主題下閱讀,平衡一下觀點。
http://alpineclub.machinerytoday.com...gory=100106723 http://alpineclub.machinerytoday.com...gory=0&Style=1 還有「道格.史考特 - 偉大的倖存著 」 http://smjh-mindexplore.blogspot.com...blog-post.html |
2009-06-27, 10:00 | #11 |
週末攀言者
註冊日期: 2008-08
文章: 34
|
感謝cdho的分享
所以徐仁修說:「要探險,但不冒險。」 訓練自己膽大心細、謀定而後動。沒有知識基礎的探險,可能會成了喪命的冒險。 安全是戶外活動的最高考量,量力而為,注意所有小細節 探險也需要不斷學習、改進與訓練,才能成功 雖說死得其所,但渺小的人類別讓自然之母蒙塵 |
2009-06-29, 01:02 | #12 |
中度攀言者
註冊日期: 2006-12
住址: 中国上海
文章: 112
|
贡嘎山攀登历史
贡嘎山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对于登山者而言,贡嘎山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它也因此得到了“山中之王”的美誉。贡嘎山作为一座高海拔技术山峰,难度远甚于珠峰。1980年,它与珠峰等其它七座高峰被中国政府同时对外开放接待外国登山队,这也就吸引了大批世界一流的登山家前来攀登,尤其以日本登山者为众,因为贡嘎山被日本人视为自己的“父亲山”(富士山被视为 “母亲山”)。但由于其巨大的攀登难度,贡嘎山的登顶死亡率极高。
早在1878年,奥地利人劳策最先进入山区考察。 本世纪30年代初,瑞士人洛克·海姆也曾进山考察。 1932年,美国人Terris Moore与Richard Burdsall首次登顶贡嘎山。 1957中6月13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中国登山队前身)六名队员攀登贡嘎山成功,但有四名队员遇难。 1982年,日本队松田宏也在距贡嘎山顶峰50米处遭遇雪崩,但在坚持19天后成功得救而奇迹生还。 1982年,美国队D. Coffield与D. Kelley登顶该峰。 1983年,瑞士队三人登顶,但一人在下撤中因雪崩遇难。 1984年,德国人Heinz Zembsch, Gerhard Schmatz, Hans Engl成功登顶。 1998年,韩国队沿危险的东北山脊第一次登顶贡嘎山,但有一人牺牲,之前几次登顶均是通过西北山脊完成。 1999年,日本人登顶成功,这是人们第一次沿东坡过北山脊翻越西北山脊攀登贡嘎山成功,同时也是第一次春季攀登贡嘎山成功。 2002年,法国Antoine和Laurent沿西坡西北脊传统线路登顶。 贡嘎山是国际上享有盛名的高山探险和登山圣地,但贡嘎山也是最难以征服的大尺度极高山,其登顶难度远远大于珠穆朗玛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仅有24人成功登顶,却有37人在攀登中和登顶后遇难,这其中包括14名日本人。登山死亡率远远超过珠峰的14%和K2峰的30%,仅次于梅里雪山。 |
2009-07-01, 22:34 | #13 |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
非常感謝曼曼起舞提供貢噶山詳細的登山歷史紀錄。
我很久沒有研讀這些大山的攀登記錄了,很期望可以獲得有關貢噶山詳細的登山路線、冰河地形與照片,期待有機會可以來瞻仰這座聖山。 YM |
2009-07-02, 00:15 | #14 |
中度攀言者
註冊日期: 2006-12
住址: 中国上海
文章: 112
|
在网站找到一个2004年写的攻略,有很详尽的描述。
http://www.57go.com/sichuan/html/200451985719-1.html 攀登历史: 贡噶的攀登历史,是一部贯穿百年的画卷,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里更是上演了犹如电影故事一般的生死风云,而这些对于当事人--那些优秀的登山者来说,一切往事又是如此不堪回首。老一辈的人们写了一些关于贡噶的书,《Men Against the Clouds》,是1932年的第一批登山者书写的,他们当时除了登山外,在贡噶山区也作了大量的自然科学调查。这本也是贡噶的最有名的书之一。 高耸的主峰是山区里的绝对王峰。1932年,美国人摩尔(Terris Moore)、波萨尔(Richard Burdsall)首次登顶。1957年中国队登顶,再到1997年的日本队伍登顶,总共的这6次登顶都是从西北山脊登顶。1998年,强大的韩国队牺牲了1人,成功地沿难以逾越的危险的东北山脊第一次登顶:这是人类第7次登顶贡噶山,而这条东北山脊路线曾夺取了4次攀登中的14个日本人的生命。 1957年5月,中国登山队首次独立攀登7000米以上雪山时,就选择了贡嘎山。但这就象初学开车的人,第一次独立上路,就选择了一条危险的山路。"在经验不足,装备简陋,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经过九死一生的拼搏,6人登顶成功。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队员丁行友遇雪崩身亡,国德存、师秀、彭仲穆在登顶下下撤途中滑坠遇难。" 这四位先辈是第一批在贡噶牺牲的登山者,他们也成为我国登山事业第一批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从这一年,贡嘎山成为中国现代登山运动的发祥地。当时的登山者,如史占春、刘连满等,也成为之后我国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中坚力量,成为新中国登山运动的开创力量。 贡噶山在二战以前的地理学地位相当瞩目,不仅是约瑟夫.洛克测量过,而测量学上粗疏的洛克,先后把贡噶和阿尼玛卿山(青海.黄河源区)测量为世界第一高峰。贡噶地区吸引了不少国外的探险家来此。其实,早在清朝末年的1878年,奥地利人劳策就最先进入山区考察。1930年到1931年,瑞士著名的地理学家洛克o海姆和Eduard Imhof也曾进山考察,他们第一次决定贡噶数据的比较准确的科学家,测量为7590米。Eduard Imhof的铅笔手绘的贡噶测量图和贡噶素描,把贡噶的信息带给了欧美的地理学家和探险家。而以云南丽江和香格里拉闻名世界的美国人约瑟夫. 洛克,在1930年左右把贡噶描述为海拔9500米。1932年的美国队首登贡噶山成功,这一登山成绩,在当时是人类所能攀登的地球上最高的山峰高度。即使拿到今天来看,当时的登山成就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在长期冰川作用下,贡噶发育为锥状大角峰,周围绕以峭壁,攀登非常困难。1957年6月13日,中华国总工会登山队(中国登山队的前身)由队长史占春率领,六人沿西坡转西北山脊登顶贡噶,这一成绩从登山技术而言,某种程度要比1960年的珠穆朗玛峰更甚一筹。 1932年里的登山者里一个美国人叫Jack Young ,也叫杨昆廷(昆丁),是一个美国出生中国长大的华人。以博物学家和博物馆采集员的身分,参与组织贡噶山区的探险和考察。作为最早寻找大熊猫的人,他帮助美国人露丝把大熊猫第一带出了中国。关于上面的信息,我是从我喜欢的一本书里发现线索的:夏勒博士(研究藏羚羊和大熊猫的美国动物学家)的《最后的大熊猫》。杨昆廷后来去了美国,成为一个博物学家,他的女儿曾在1997年回过寻找当年父亲找大熊猫的踪迹。我找贡噶的资料时候,发现历史把很多人物连成一个画卷。 20世纪30年代,贡噶山的科学调查、登山探险是一个黄金时代。很多知名的科学家、登山家(那时来此的人们首先是以科学调查为名的,其身份往往是自然科学工作者)到此进行活动。 而20世纪80年代,来到贡噶的探险家,里面不乏一辈登山泰斗。如1980年的Rick Ridgeway,是第一个登顶海拔8000米以上最难山峰K2的美国第一人,也是人类第一个无氧登顶K2的登山者。1980年,Rick Ridgeway的好朋友,同行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Wright死了,他们四人在下撤中被雪崩打落200米,Wright受伤太重而在Rick怀中咽下最后一口气。20年后的2000年,Rick带了Wright的21岁的女儿Asia Wright回到贡噶山寻访。Rick的追忆也写成一本颇动人的书《Below Another Sky》。1980年登顶的德国人Gerhard Schmatz,在8000米以上级别探险以及德国登山界里,享有很高的声誉。而2002年法国队登顶的Antoine"外表安静而且略带腼腆",他不仅是第一位无氧气登顶珠峰的法国人,他还成功地完成过很多困难的攀登--在加拿大的Baffin 岛,美国的Yosemite,尼泊尔的Nilgiri峰,印度的Arwa Tower等",Antoine和妻子在2003年仅用三天时间完成了Nameless Tower上的路线"Eternal Flame" -- 永恒的火焰。该山位于登山者的技术圣域:巴基斯坦"Trango"地区。Antoine不幸于2003年9月在希夏邦马峰遇难。 而计划于2004年攀登贡噶的Charlie Fowler,是当今美国最活跃的技术攀登者之一,曾Solo开创了四姑娘山著名的幺妹峰南坡直上线路,并Solo过5413米的婆缪峰、5666米的羊满台、雀儿山等山峰。从1980年以来,来挑战贡噶的都是一些非常出色的登山家。 贡嘎主峰,从1957年至1999年底,共有8支队伍的24人登顶,同时也一共有二十多人遇难,包括4名中国人,14名日本人,一名法国人,一名美国人,1个韩国人,一名瑞士人。贡嘎山的难度体现在天气的多变和路线的陡峭。被喻为"最高的雪山"的贡嘎山,一直都是登山爱好者所向往的雪峰。 贡噶的凶险是如此非常,而日本登山者的代价是最大的。日本登山者也可谓锲而不舍,对于贡噶的狂热度,一代登山者传递给另一代登山者,他们身上的那种风格令人惊叹。一个登山的朋友开玩笑说,贡噶可谓是梅里之外的另一个"抗日"名山,的确,日本队伍从1981-1994年来了29个攀登队员,因各种原因有19个遇难,其中14个是在贡噶主峰,5个在莲花山(木格错那边的)遇难。其中12个遇难者,是在尝试难度更大的东北山脊时,因雪崩或滑坠而未能返回。韩国队的登山风格与日本队有一定的相似性,甚至近年来在高海拔上的难度创造性,更为出色。1998年,他们在贡噶东坡沿东北山脊登顶贡噶,可谓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不过韩国队也付出了牺牲一人的代价。 根据资料:"据四川省登山协会联络官高敏介绍,为寻找1998年在贡嘎山遇难的1名韩国队员,他与韩国登山队日前从贡嘎山海拔4400米处,准备沿着1998年韩国队员滑坠路线向上寻找韩国队员遗骨。当韩国队员行进到海拔4600米左右时,只见在洁白的冰层掩映中,一只红色的袖套异常醒目,而在袖套旁边的冰层中露出了一截被撕裂的腿。这具遗骨的袜子上有一排日文,按照拼写应该是"小野寺"的缩写,初步估计这是20年前在海拔7000米处遇难的日本登山队员,他很可能就是小野寺忠一。随后,高敏将情况通报给了1981年日本北海道山岳会贡嘎山12人登山队队长阿部干雄。阿部干雄称他们将于7月28日抵达成都,看看是否是搜寻多年未果的队友的遗骨。当年,阿部干雄曾在贡嘎山上失去了8位队友,为了寻找遇难的队友,阿部干雄已先后3次赴贡嘎山搜寻。" 这就是贡噶的登山生死历史风云,令人咋舌和惊叹,使人对贡噶怀抱以崇拜与畏惧的心理。而,贡噶山登山史上最传奇的事件,莫过于松田宏也的故事。这也是一段日中友谊的佳话,松田生还的奇迹,也同时被很多生存教科书作为一个典例。1982年,日本登山队的松田宏也和管原信冲顶时,在离顶峰还有50米的地方遇到雪崩,与大本营失去联络而失踪。当时,管原信就遇难了。山下的队友们几番搜救未果,而这两人在十几天后依然渺无消息,登山队判断他们彻底没救了,于是宣布他们遇难,追悼会后就撤营回国了。而在这19天里,令人喟叹的松田宏也,从雪崩停留处的大约7000米处,凭着冲锋食品仅剩下的一块巧克力,吃喝冰雪、衣服(羽绒服装)和青草,摇摇晃晃地拐到海螺沟2900米的地方(他们沿燕子沟进山),大约是现在一号冰川城门洞所在位置,当时海螺沟尚未开发,还是一条原始的无人沟;幸运的是,松田被当地上山采药的彝族同胞发现了,奄奄一息昏倒在水边的松田宏也获救了。即使手脚因冻伤全被截去,但这样在雪线以上无保暖及食物的情况下,竟然生存19天,这真是生命的奇迹,也是松田宏也意志的奇迹。 有关“贡噶攀登大事记”和“贡噶山区的近10年探险历史”请参考附件 |
2009-07-02, 00:19 | #15 |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
一些猜想
關於貢噶山與梅里雪山的高登山死亡率,個人有一些猜想:
1. 相對於八千公尺高山而言,這些六七千公尺高山仍屬於開發初期,攀登人數少,攀登路線資訊相對缺乏,就統計上而言,初期開發的山峰死亡率是相對偏高的。 2. 位於青康藏高原東緣的這幾座高山,地形變化劇烈高差大,特別是降雪與冰河的含水比率高,非常容易造成冰塔崩塌與大質量的雪崩。位於雅魯藏布江大轉彎處的南迦巴瓦峰,正好是水汽的通道,江面與峰頂的落差高達6,000公尺,應該是全世界最深的峽谷了,也是非常危險的山峰。 這一點只是我個人的猜想,希望有機會可以做一些長時間的科學考察,更了解這座山的一些特質。 有志遠征探險的登山朋友,不妨這樣思考,8,000公尺巨峰雖然知名,除非攀登一些挑戰性高的路線,否則在攀登季節中,那種大排長龍登山,顯然與登山探險的旨趣相去甚遠,而且有許多潛藏的危險。 而這些 6,000、7,000 公尺高山因為攀登紀錄很少,還有待發展。 試著列舉一些: Namcha Barwa 南迦巴瓦峰 7,782M 阿薩姆喜馬拉雅山脈 http://en.wikipedia.org/wiki/Namcha_Barwa Jannu 賈努峰 7,710M 金城章嘉喜馬拉雅山脈 http://en.wikipedia.org/wiki/Jannu Gurla Mandhata 納木那尼峰 7,694M Nalakankar 喜馬拉雅山脈http://en.wikipedia.org/wiki/Gurla_Mandhata Ulugh Muztagh 烏魯穆茲塔格峰 6,973M 崑崙山脈 http://en.wikipedia.org/wiki/Ulugh_Muztagh Kongur Tagh 公格爾峰 7,649M 崑崙山脈 (帕米爾高原) http://en.wikipedia.org/wiki/Kongur_Shan Gongga Shan 貢噶山 7,556M 大雪山脈http://en.wikipedia.org/wiki/Gongga_Shan Pik Pobeda 托木爾峰 7,439M 天山山脈 http://en.wikipedia.org/wiki/Jengish_Chokusu Khan Tengri 汗腾格里峰 6,995M 天山山脈http://en.wikipedia.org/wiki/Khan_Tengri 以下是 Wiki 的100 最高峰名單: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highest_mountains |
2009-07-02, 20:42 | #16 |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
西藏高原的阿爾卑斯山
曼曼起舞轉載的這篇文章詳細說明了貢噶山的探險史與近年的攀登紀錄,非常的精采,謝謝!
Dr. George Schaller是非常有名的動物學家,在Galen Rowell的書中 (In the Thorne Room of the Mountain Gods?) 也特別提到了在喀拉崑崙山區與George Schaller邂遘的故事。Men Against the Clouds曾是雪岩藏書,如今不知流落何方,據說也已經絕版了。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Schaller http://en.wikipedia.org/wiki/Galen_Rowell http://www.amazon.com/Men-Against-Cl.../dp/0916890937 今天在 Borders 書店買了「SUMMIT - 150 years of the Alpine Club」一書,這是英國山岳會 (Alpine Club) 150 年的登山史,作者George Band是1955年英國首登世界第三高峰金城章嘉峰的登頂者之ㄧ,2006年出版這本書的時候,已屆77歲高齡。 本書封頁裡有跨頁16張照片,是日本山岳會 (Japanese Alpine Club,JAC) 中村保 (Tamotsu Nakamura) 先生自2000年在Alpine Journal投稿的照片,都是青康藏高原東緣的處女峰,被譽為「西藏高原的阿爾卑斯山」,也是登山者未來挑戰的目標。我試著比對這些山峰名稱與高度,但是在貢噶山地圖上找不到完全對應的山峰,所以不確定這些山峰是只在貢噶山系,或是還包含其他山系的山峰,如果有山友知道的話,再請提供一下。 16座處女峰,由左到右,由上到下: Kongga 6,488M Nanang 6,870M Jalong I 6,292M Goyon I 6,252M (Left)、Goyon II 6,140M (Right) Kona I 6,378M (Right)、Kona II 6,334M (Left) Chuchapo 6,550M Lumboganzegabo 6,542M Jiongmudazhi 6,590m Miancimu 6,054M Kawagebo 6,740M Ruoni 6,882M Tashilanglung 6,170M Damyon 6,324M Yangmolong 6,060M Chakucho 6,264M (Matterhorn of Tibet) Xiannairi 6,032M |
2009-07-04, 00:09 | #17 |
中度攀言者
註冊日期: 2006-12
住址: 中国上海
文章: 112
|
贡嘎山脉西北部山地考察资料整理
http://wild-work.com/shanye/gushi/go...nggaziliao.htm 贡嘎西北山脊顶峰路段 |
2009-07-13, 00:33 | #18 |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
我稍微看了一下貢噶山系的地圖,在核心區域南北長約 40 公里,東西寬約 30 公里,約莫是在台灣東北部中央山脈蘭陽溪、大甲溪上源、立霧溪、與東面的太平洋所夾峙的這一塊廣大山域的面積,可以比擬為從三星山、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無明山、到畢祿山這一段脊梁山脈的長度,再加上山幾東側南澳溪、大濁水溪、與立霧溪北側支流水系所構成這這一整塊龐大的山域。過去,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登山社與台大登山社踏察這片山系可是歷經多年投入了許多的人力與時間。
而貢噶山系除了有相當的面積以外,它的落差更是驚人。整個山系的冰河主要都是注入了大渡河。北側的日烏且溝這條水系是由康定附近住入了大渡河,東側的海螺溝等冰河則是由東面的磨溪鎮附近住入了大渡河,而西側的貢巴冰川等水系則是在更下游注入了大渡河。而大渡河則是岷江的一條主要的支流。 整個山系呈現東北高而西南低的地勢,西側的貢噶寺標高 3,600公尺,水平距離貢噶山大約 7KM;而東側的磨溪鎮海拔只有1,540公尺,與峰頂的垂距高達6,000公尺,水平距離貢噶山大約 16 公里。 要進入這個山系有幾條路線。可以從康定南邊的老榆林翻越東南側的雪門坎鞍部 (3,948M) 再沿著雅家梗河往南下行至磨溪鎮,可以由北側的燕子溝或是南側的海螺溝兩冰河攀登。磨溪鎮也可以由東側的S216公路在海螺溝國家地質公園進入,這一條路線跋涉的行程近多了。而西側的貢噶寺,則也可以由老榆林進入,往西南側沿著日烏且溝上行翻越 4,800公尺的鞍部,進入莫溪溝南行,到達貢巴冰川匯流處再折往東北方上達貢噶寺。西側可能也可以由S215公路由西側的熱日附近由玉龍溪翻越子梅山啞口 (4,550M) 抵達貢噶寺。玉龍溪這一側的水系看來已經是流向西側的雅礱江了,它是金沙江的一條主要的支流了。 貢噶山系規模龐大,如果有機會能夠環繞一週,於願足矣! |
2009-07-29, 23:13 | #19 |
接觸攀言
註冊日期: 2009-07
住址: 中国杭州
文章: 1
|
有一篇文章:《伟大的贡嘎》 作者:小毛驴0024
http://www.rockbeer.org/info/Minya_Konka.php 贡嘎地区,四川大地探险的张氏兄弟也非常了解 |
2010-07-23, 13:21 | #20 |
週末攀言者
註冊日期: 2009-07
文章: 22
|
雖然是很久以前的主題了。
前幾天在Squamish mountain festival看到了他們的影片, Point of no return. 這部片記錄了他們從準備、訓練、出發、等待攀登,到出事等等的過程. 他們在basecamp等了28天,一直等不到好天氣攀登(一整年的訓練、經費) 最後他們決定撤退,就在他們回到起攀點準備拿回器材的清早,雪崩發生了..... Jonny和他的同伴其實很強。有機會看Sharp End有一段他們的影片。 這種瘋狂的alpine climing沒多少人做的到。 在我心目中,他們是真正的登山家,兼具了技術、膽識、創新和勇氣。 我想Point of no return這部片過不久應該就很容易看到了(我想在Banff影展應該很有機會) 喜愛攀岩的朋友,我也很推薦sharp end and first ascend 這兩部片。非常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