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攀岩資料庫
   
首頁相簿E-mail、路線圖、人工岩場教學單位裝備商家網站連結、[初級攀岩課程]

返回   台灣攀岩資料庫 > 活動資訊 > 綜合討論區 > 心情、遊記、感想、記事......
註冊 Gallery部落格 論壇輔助說明 會員名單 行事曆事件 今日新文章

心情、遊記、感想、記事...... 任何有關於攀岩或其他活動的心情、遊記、感想、記事......歡迎你在此共享

回覆
 
主題工具
舊 2005-09-08, 22:53   #1
luna
接觸攀岩
 
註冊日期: 2005-03
文章: 2
luna
一點觸動匯聚成~岩琴小說

岩琴小說
岩琴小說~序曲

攀岩 ~ 如此動感、參與者好像都得有強健肌肉、絕佳體力的粗曠活動。
拉大提琴 ~ 如此嫻靜、參與者好像都得有端莊打扮、細膩技巧的精緻活動。

以上,應該是大多數人對這二種活動的初始印象吧,我猜度著。但這二種活動真像一些刻板印象所描述的如此壁壘分明嘛?我想,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一方面可能是我這個活生生、血淋淋的例證,攀過岩、拉琴,但以上二種特質都闕如~謎之聲的題外話。)

前些日子,聽說有一位法國人到台灣來爬岩,攀岩部分有5.15a的實力,還是個專業的大提琴手,雖然無法親賭他攀岩與演奏,但知道居然有人可以把法文、攀岩、大提琴這些我只會一點點點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並有淋漓盡致的優異表現,實在是令人艷羨。

爬過一陣子岩,但實在覺得自己像個岩場寄生蟲,總是得麻煩著別人,加上路途遠,也就中斷了。而大提琴,剛到集集時,要在附近尋到老師實在困難,幾經查訪,近幾月,終於找到了老師,琴倒是拉得勤快些許。學琴時,和老師討論,發現,其實拉琴和爬岩的技巧與心緒部分,有很多重疊之處,也有很多結合之後能產生加成效果的地方呢。

好比說<指力與臂力訓練>,大提琴老師說他為了要拉出更飽滿、更響亮、深沉的音色,曾經舉啞鈴、跑步,訓練臂力。每次開始練琴時,不是急著運弓,而是先活動左手的手指頭,在每條弦的各個正確位置敲打出響亮的聲音,做著指力練習。而爬岩要握點、摳點時,也得訓練著指力,上攀時也是伸展、活動著手臂的肌肉。

練琴時,每次得先用手指頭敲打琴板的過程,對一向有耐心的我來說,總是按步就班操練,樂在其中。但對一些被父母送去學琴的小朋友來說,那枯燥的動作,想必很難忍受吧。如果,換個方式,用較為動態的攀岩活動,亦能在類似遊戲的動感過程中,訓練到指力和臂力,不也是一種加成效果。至於,如果擔憂攀岩過程中會不會傷到手呢?其實,也曾耳聞有人練琴姿勢不對或因求好心切練的太過火,也會傷到手,任何活動都有他的風險在,任何事,太過了總是不頂好,但若活動適度,應毋需有此擔憂的。

今天,看了一篇名為<攀岩手札>的文章,其中提到放鬆、節奏、集中三點,吸引了我的目光,想說便以這三點為主題,在攀岩與拉琴過程中牽引出的觸動,各書寫一個篇章,連同這篇序曲,就叫做<岩琴小說>吧!可不是言情小說喲。

岩琴小說~第一樂章~放鬆
<放鬆 ~ 放鬆~,才能拉出更飽滿、更沉的音色>,這是大提琴老師在上課時不斷提醒我的話語,也是我持續努力想達到的小小里程碑。剛開始拉琴時,擔心弓沒拿好會滑落、擔心運弓時會飄移固定點、擔心音色會浮動,因此,右手常常會僵硬的緊抓著弓。殊不知,這樣一來,反而無法讓弓在運行的過程中,緊貼著弦,音色便益發飄移不定、強弱不齊。左手一方面因為指力還不夠,一方面因為譜還沒記熟,大拇指緊緊的掐著琴板,另外四根手指頭便越發顯得僵硬、不靈活。經由老師的解說與嘗試練習後,才感受到,擺脫緊張的心緒、盡量放鬆身體肌肉、配合呼吸的韻律,反而能讓弓緊貼琴弦、左手也更加靈巧,激揚出沉穩、飽滿的音色。如同完全旋鬆身體各部位機件,才能沉甸甸的陷入床褥中一般。

<放鬆 ~ 放鬆 ~,才能增加手指、手掌與岩塊的接觸面積>,這是前陣子攀岩時,為了克服一種長得像圓包子的岩點時,友人在一旁叮囑的秘訣。遇到這種缺乏突出物或手把的岩塊,緊張的我,手指因用力而弓起,企圖扣緊岩塊,結果常常是,伴隨著一聲<不行了>或低喊而墜落。友人說,這種圓包子點,反而得放鬆手指,才能讓手指與手掌貼緊岩塊,增加手部與岩塊的摩擦面積,順利、沉著通過這種岩點的機率也大些。心情也得放鬆些,肌肉也才不會僵硬、難使喚,讓四肢在岩牆上盡情伸展。雙手輕巧開展如蝶翼般,翩然卻內蘊潛勁的在岩牆上秀出曼妙舞姿。

很多事不也這般,總以為盡其可能抓得緊緊的 ~ 才真、才算有所獲。
果真如此嗎?
有時候,也許放了,才能回歸真實自我。

岩琴物語~第二樂章~節奏

一首曲子,如同一篇文章,結構上包含著起、承、轉、合,由一段段樂句組合成曲子。譜曲者依其意念創作樂曲,也許在樂曲中安插著具延展性的長音,緊湊觸擊著的短音,或讓人喘口氣、再醞釀下一段精采演出的休止符。再者,若每個樂音的強弱都一個樣,就少了些跌宕起伏的變化性。那漸強、漸弱或突強的標記,好似提點著演奏者留意著運弓時,勁道的調整與變化。除了運弓的力道外,還得配著樂句的開展與結束,調整著呼吸的韻律。此外,每首樂曲之前亦都會標記著,諸如慢板、行板、快板等建議演奏的速度記號。

一條路線,雖亦有標示著5.12b之類的整體難度,但其中亦是由一段段不同程度的難關建構而成。定線員依其意念,安排困難點的配置與集中度,設計著攀爬者可以通過這些點的動作。穿插著需感受身體平衡再沉著穩重的緩緩上攀,需帶點拼勁往上突破的動感,或那可供攀爬者稍事停歇、把手伸進粉袋摸摸小白的甜點。

上二段談的都是譜曲者和定線員的意念,然而,每一位演奏者或攀爬者則依本身的能力、性格、喜好等因素,擁有不同的節奏特性,往往會呈現出不同的表現方式。

由於我的手指頭還不夠靈活,一首6/8 Allegro的曲子,速度往往被我拖慢了一半,讓原本輕快躍動的精靈,變成了緩步行走的舒緩樣貌。雖如此,我卻覺得舒服極了,如果強迫自己一定得照著那個速度去拉,反而,指法雜亂、運弓時也緊張的讓我喘不過氣來。由於,自己喜歡慢版的渲染力,一首A. Carse的華爾茲舞曲,被我拉奏出的速度,也只有樂譜內附CD範本中演奏速度的一半。拉慢一些,好讓舞者能夠有多一點時間迴轉、互擁彼此輕語、踏步,這,是我喜歡的樣子。

每位演奏者在詮釋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第一號組曲的前奏曲時,速度和韻律也都不太一樣,Pierre Fournier 在1960年的錄音是 2'50",Pablo Casals 是 2'28",Mstislav Rostropovich 是 2'06",就連Janos Starker 在91年錄製的是 2'31"、在97年錄製的是2'40"。Rostropovich讓我覺得他像個精力充沛的老頑童,Fournier則像我喝過的一些勃根地產區紅酒,大多圓潤、溫順、細緻,Starke 97年的版本沉穩、豐厚,亦常是我在暗夜播放來當下酒菜的選擇。每一位各有其特性,無所謂絕對好壞。

每位攀岩者不也這般,身材上有甘道夫與哈比人之別,個性有急躁與沉穩之分,指力亦有強弱差異,表現出的攀爬節奏亦有不同。同樣一條路線,有人花4分鐘完攀,有人則花了6分鐘。雖說,爬的較快者,可能會因為錯失一些可以休息的甜點,而影響攀爬的表現,但如果,本來就屬於節奏較快的人,硬是要拉慢自己的速度,可能在動作操控上更不能得心應手,而影響攀爬結果吧,我想。

快與慢,並無定調,感受自己的能力與特性,多多試驗,揣摩出適合自己的步調與節奏,才能更從容與穩健的展現出自己最優且最舒服的樣貌吧!

岩琴小說~第三樂章~集中

深吸一口氣,聽著琴弓壓在弦上擦出來的聲音,感知他震動我的指間和胸口,音箱或巧聲讛語、或激昂高歌、或繾婘吟唱著我的心緒。

拉琴時,深刻感受到,小時後看武俠小說,那高手撫弄著琴弦,將內力灌注於琴弦上,與對手比著一場暗潮洶湧的武。嗯,那種場面,我相信應該是存在的。有時,當我心緒雜亂,想說,拉個琴,發洩一下心情時,如果拉曲子,那結果往往是更慘,連樓下的yun都聽的出我心情急躁。尤其,如果拉奏平時就不頂熟練的曲子,往往只會步調更加紊亂、心境亦難以平息。最後,索性把譜闔上,左手放掉,僅只運長弓、拉著空弦。閉著眼睛,放鬆、吐纳、集中,仿如靜待那被弄混濁的水,漸次沉澱,恢復澄澈與清明。

雖然沒有爬過天然岩場,觸摸、感受那岩石的肌理與線條。但在彰師大的岩場,比較沒有突出的大點,反而有比較多,凹縫、皺褶、內嵌的小洞。我集中心緒,在岩牆上探索,觸摸著,感受著身體的律動,吐纳,伸展,平衡,上攀,我恍如遁入了異次元。岩牆下的交談和呼喊聲,好似從遙遠的星球傳送而來,被中間隔著的水氣或塵埃,漫射、模糊。


後記:寫著寫著,我的壞毛病又來了,虎頭蛇尾。再添一個壞毛病,覺得<岩琴小說>比較喜歡,還是將原題的<岩琴物語>給置換掉了,這是優柔寡斷。
luna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回覆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不可以回覆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件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開啟 vB 代碼
開啟 HTML 程式碼
論壇跳轉


所有時間均為中原標準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9:06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4,Jelsoft Enterprises Ltd.
Copyright©2000-2010 台灣攀岩資料庫 www.Climbing.org
本網站由 Why3s 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