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攀岩資料庫
   
首頁相簿E-mail、路線圖、人工岩場教學單位裝備商家網站連結、[初級攀岩課程]

返回   台灣攀岩資料庫 > 技術討論區 > 冰雪攀、海外遠征、溯溪、登山 > [中譯書籍] Climbing Ice
註冊 Gallery部落格 論壇輔助說明 會員名單 行事曆事件 搜尋 今日新文章 標記討論區已讀

[中譯書籍] Climbing Ice Climbing Ice 的中文譯本.
譯者個人網誌: 探險心靈 / http://smjh-mindexplore.blogspot.com/

回覆
 
主題工具
舊 2009-02-08, 17:47   #1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中譯書籍]第九章 裝備 Equipment 卷首語

回 Climbing Ice 冰攀中文版 - 目錄

1968年我們五條好漢開著一輛老爺車從加州南下目的地是南美洲的最南端,我們的目標是攀登傳說中的費茲羅伊峰 (Fitzroy),它是巴塔哥尼亞 (Patagonia) 冰帽上非常顯著的一座高聳的冰蝕岩塔峰。接下來兩個月的時間我們沿著太平洋岸,在墨西哥、中美洲、祕魯等地沿岸逐浪而下,我們在利馬賣掉了風浪板,然後繼續南下到智利滑雪。然而當時大旱,玻第羅峰 (Portillo) 沒雪,我們只好繼續南下,攀登了奧索諾峰 (Mount Orsorno) 與爾雷馬峰 (Mount Llayma) 兩座火山,並且從山上滑雪而下。最後歷經了四個月的旅程,我們跨越了安地斯山脈,並且來到了公路的終點。我們雇用了幾隻軍馬來運送我們的行李,朝著基地營出發了。

費茲羅伊峰過去只被登頂過兩次,第一次就是由法國最偉大的登山家,李歐納爾‧提雷 (Lionel Terry)蓋多‧瑪格南 (Guido Magnone) 首登。這也是提雷所說他絕對不會再爬第二次的兩座山之一,(另外一座山就是艾格峰北壁)。我們的計畫是採用阿爾卑斯式攀登一條新路線,快攻登頂,五個人都上去,並且將攀登過程拍成一部影片。這可說是一個大膽而勇敢的計畫,雖然費茲羅伊峰的海拔只有3,700公尺高。

然而我們遭遇了天氣的問題,六十天當中只有五天的好天氣,因此我們被迫架設固定繩上下往返,這對裝備與繩索帶來很大的損害,畢竟這些裝備只是做為一般的阿爾卑斯豋山所使用。

此時仍是當季的早期,積雪很深而潮濕。我們所使用的綁腿對登山鞋無法提供足夠的保護,因此登山鞋是所有裝備中第一個損壞的,沒多久鞋皮的防水功能就失效了,縫線也腐爛了,克里斯‧瓊斯 (Chris Jones) 的新鞋的鞋底也開始脫落了。

大多時風勢很強,帳篷擋不住這種風暴,我們只得住在冰穴裡以暫時拋開可怕的風聲。在冰穴裡住了三十一天,對羽毛衣製品帶來特殊的問題,當我們使用爐具時,冰穴裡的溼度就上升到飽和的狀態,睡袋跟與毛夾克吸入了大量溼氣而濕透了。我們無計可施,無論羽毛用品或是登山鞋都無法弄乾,而登山鞋此時已經變形了。

有些固定繩因為我們裕留的長度不夠,連續十七天的暴風雪後,我們發現原長46公尺長的繩距,竟然縮到只剩下42公尺,而打繩結的地方凍的像鐵一般的硬,我們只好把它割斷放鬆固定繩。

登頂日終於來臨,我們的雪衣外套跟袖子手肘部位都破爛了,破舊的登山鞋都凍僵了,而留在冰穴裡的露宿裝備也都濕透了。我們連續攀登二十三個小時上到峰頂再回到山腳下,這像是一個與天氣以及我們逐漸惡化的裝備的賽跑,如果在山上遇到暴風雪,我們的處境將會很慘,失去了露宿裝備,我們被迫要持續快速的移動。

回到基地營後,我們都同意裝備是讓我們限於困境的主要問題,我們發誓未來一定要多留意裝備的問題。幸運的是接下來的幾年間,包含綁腿與登山衣等裝備,有了革命性的進步。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 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此文章於 2009-02-20 06:14 被 kevin 編輯.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2-12, 21:52   #2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第九章 裝備 Equipment 第一節 工具與科技 Tools and Technology

第九章 裝備 Equipment

第一節 工具與科技 Tools and Technology
第二節 登山鞋 Boots
第三節 衣著 Clothing
第四節 其它裝備與建議 Other Items and Advice


第一節 工具與科技 Tools and Technology

從事登山運動須接受個人的努力必先於裝備與器材的條件,一個登山者自己選擇了這個單純而非結構性的環境裡活動。同理,現代的登山者也遵循簡單的原則來挑選登山裝備。

這個想法並不是說冰攀的裝備不是一種高科技的產物,以登山繩而言,每一條登山繩都是由無數的耐龍絲經過精緻的編織方式製成以吸收巨大的衝擊力,這還不算是高科技嗎。然而我認為當代的登山者意圖盡量減少登山器材的數量與複雜度,甚至於登山繩只是拿來備援使用,現代登山者試圖不依賴登山繩來攀登目標。然而儘管登山者追求單純登山的目標,然而製作工具的天性與天生的好奇心仍驅使我們注意新式器材的發展。但是登山者有時也會耽溺於推陳出新的器材以輕鬆的方式登頂,卻將單純登山的目標拋諸腦後。新式的登山裝備或是專屬的器材日新月異,它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

冰攀運動有趣的地方就在於所使用的幾種少數器材,既可以用於簡單的地形,同時也可面對最困難的挑戰,只要登山者能夠活用冰攀技術,加上經驗判斷與無比的勇氣。全副武裝的登山者足以應付山上多變的氣候,登山鞋、冰斧、與冰爪這三種器材是冰雪地攀登的三寶。

這幾種器材搭配登山衣著就可一物多用,如果它們不是如此的妙用無窮,則不可能在世界各地多變的登山環境中派上用場。同一把冰斧可以挖掘喜馬拉雅的深雪、可以探測阿拉斯加的冰河裂隙、攀登蒙大拿州的冰瀑、在阿爾卑斯的冰原上確保、或是穿越安地斯山的雪簷。一種工具,多種用途。所謂的多功能性只是一種俗話,真正的關鍵就在於它的簡潔,每一種特殊的功能需求,都已經揉合在整體設計的一環內了。

登山者必須信賴他所挑選的這幾樣器材,萬一不小心遺失了冰斧,那可能就帶來致命的危險。所以絕對不能失手,而冰斧也絕不能斷裂,這種器材必須經過精準的設計與生產。那些只是跟著流行趨勢走的產物,一點也禁不起考驗;而那些廉價的工具,例如不到一塊錢的榔頭,敲沒幾下就報銷了。萬一在愛格北壁的冰喉地段 (Ice Hose Pitch) 冰錘斷掉的話,那該如何。如果花十倍的價格換取一把趁手的器材那也是值得的,隨著時間推移,它很自然的就牢牢的握在你的手上。將你所稱道的器材推薦給其他熱切想要學習它的用法與藝術的人,不亦樂乎。

阿爾卑斯登山自然的演進趨勢就是機動性,登山者負重越輕機動性就越高,同時攀登速度越快,攀登的距離也就更遠,也可以更從容的挑戰困難的路段。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2-12, 21:59   #3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第九章 裝備 Equipment 第二節 登山鞋 Boots

冰斧可說是登山者的象徵,但是好的登山鞋才是一切登山運動的基礎。一雙好鞋可以讓登山者充分發揮腳步的運動,直到必要時才使用冰斧。許多好的冰斧有錢就買的到,但是一雙好的登山鞋是有錢也買不到的。好的登山鞋都是用最頂級未經剝製的熟牛皮製成,然而時間就是金錢,因此許多牛皮都經過剝製為許多薄層的牛皮,就可以生產更多柔軟卻比較不防水的登山鞋。登山鞋的品質與做工一經肯定,需求量自然就會提高,之後品質就衰退了。一雙好的登山鞋幾乎是可遇不可求,因此如果遇到一雙合腳的好的登山鞋,就記得先買兩雙,以免再找也找不到一樣品質的登山鞋了。

雪攀、冰攀、與岩攀的登山鞋必須擁有相同的特質,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鞋底要硬直,以保護雙腳。在斜板岩上利用鞋底摩擦力攀登,鞋底自然要保留一些灣區的彈性。鞋底必須保持平直以便在花崗岩面上有更好的附著力,也可以腳踝利用硬鞋底的支撐力以鞋緣「站」在細小的薄層岩面上,雙腳可以卓別林式的外八字撐開穩穩的站著。在石灰岩或是白雲石垂直的岩壁地形攀登時,銳角的踏足點通常是水平走向,若用鞋側邊的鞋緣踩踏足點,那身體會太靠近岩壁而失去平衡,所以必須用腳趾尖的鞋緣來踩踏足點。同理,大斜面的冰攀也需要一雙全硬底的登山鞋。

我曾有好幾雙很棒的登山鞋讓我用好幾個月來馴服它,甚至有幾個登山同好一起使用呢。其實穿著登山鞋的過程比較像是用登山鞋來馴服雙腳,這些好的登山鞋都是用高級厚實的牛皮製造,每一雙登山鞋都可以陪我走過好幾個攀登季節。

登山鞋一旦合腳後,就憑登山者的本事來發揮了,它夠硬可以做前爪攀登,腳趾尖也可以彎曲一點點以踩踏花崗岩面,它的鞋底的鞋緣非常貼近鞋面邊緣,可以站在高山草原上的大型岩塊 (boulder) 很小的踏足點上。下山時回到公路盡頭的長途跋涉,則受惠於登山鞋的腳背與腳後跟所構成密合的結構,避免腳趾摩擦起水泡。硬鞋底的弧形凹槽就像木鞋的構造一樣,可以在山路上長程跋涉時避免酸痛。好的登山鞋也可以適合綁在滑雪板上,以Arlberg鞋帶綁到腳踝上,也適合在樹林裡的鬆雪中行進。

請留意那些有發泡橡膠襯墊,或是以流行的鬆軟的鞋圈環繞到腳踝,或是鞋上緣以柔軟經過剝製的皮革製造的鞋子,這些都是健行鞋,在一個週末的健行中就可以合腳,但是卻撐不過一次的遠征季節。

登山鞋的高度以15到18公分最為合適,腳踝必須保持靈活度以發揮法式攀登技術。然而這個高度,上半部的鞋面也可能太硬,而限制的腳踝的彎曲運動。這個部位的設計很關鍵,腳踝以上的高度是必要的,以確保腳踝可以與鞋後端密合,以避免在長距離的下坡路上腳踝不停的轉動,但它也必須有一點伸縮彈性,以適合走路的姿勢。而側向的運動彈性,對於在斜面上側攀 (pied á plat) 是絕對必要的,而且可以彌補硬底鞋在碎石坡上滑行時的笨拙。在強化保護與運動彈性間的折衷,有賴於採用優質的牛皮、硬底襯墊、與精巧的設計。避免使用花俏的鞋子,例如有鏈的後跟、僵硬的腳踝套等。大部分的雙重靴缺乏腳踝的運動彈性,因為它經由內層靴與外層靴的摩擦取得強度,它比較適合滑雪活動,缺少攀登動作所需要的彈性;穿著單層靴與兩雙毛襪外加一雙超級綁腿的保暖性也不惶多讓。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腳部冰冷,主要是因為鞋子太小或是穿了太多襪子所致;摺曲的鞋舌與柔軟的上半部的鞋面都可能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冰爪帶也會,因為大動脈接近於腳踝前緣彎曲處的皮膚表面經過。重疊的鞋舌若採用堅固優質牛皮製造,使腳部得以活動可以提供非常良好的保暖性。而鞋帶的穿法必須確保不會絆倒,在垂直的世界中攀登的登山者無法承受被自己的鞋帶絆倒所帶來的災難,特別糟的是那些看來時髦卻綁到腳踝側邊的鞋帶的綁法。

如果是一雙防水的登山鞋,代表它也不能呼吸,因此腳汗就會被襪子、內層皮革、或鞋墊吸收。如果每天晚上宿營時,你要把握機會晾乾你的襪子與登山鞋。然而在長程攀登或是遠征期間,幾乎不太有機會。我的做法是先穿一雙中等厚度的毛襪,然後套上一層薄的塑膠袋,然後再穿上一層厚毛襪,這個方法一來可以保暖,也可以讓我的厚毛襪與登山鞋保持乾燥。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2-12, 22:04   #4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第九章 裝備 Equipment 第三節 衣著 Clothing

對於褲子、毛衣、襯衫、帽子之類的衣著而言,我的推薦是羊毛料的材質,以雪攀這種典型潮濕的環境而言,羊毛仍是最好的材質。儘管羊毛吸水,但它濕了後仍然保溫。靈巧的蘇格蘭登山者攀登冰凍的煙囪岩與裂隙地形時穿著毛衣以增加摩擦力。有一位聰明的登山者陷身於冰河裂隙中卻乍然發現沒有攜帶冰爪時,竟然脫下登山鞋將毛襪凍著於冰壁上,緩慢的以煙囪式攀登脫困。

近來以聚酯與聚丙烯合成纖維材料製成的毛衣、登山褲、手套等衣物也開始出現了,這種材料的特性是不太吸水,用體熱就足以蒸乾。用這種材料製成的衣物較毛料輕,而在潮濕的狀態下比較乾燥而保暖。未來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這種質料的登山衣著出現。

在蘇格蘭濕冷招風的極地氣候裡,任何一個穿著毛衣的登山者勢必會被凍成一條冰棍,當你不需要毛衣良好的摩擦力時,可以穿上風衣褲或是雨衣褲以避免這種窘況。但是請記得雪不沾於耐龍材質的衣服時,也代表它與雪地缺少摩擦力。過去曾發生許多因為穿著雪衣而造成嚴重的滑落事故,其實有許多滑雪場嚴禁滑雪者穿著這種易滑的雪衣入場滑雪。

衣著必須鬆緊適中,使冰攀時擁有足夠空間做精確準的攀登動作。綁腿與雪褲則要貼身一點流暢,以免勾到運動中的冰爪。頭部保溫則有賴於毛料的帽子、頭巾、與套頭衫,頭部雖然只有人體面積的百分之二十,但是因為缺少脂肪的保護,它會輻射出人體百分之四十的熱量。多層式的穿著比單層式的穿著更能保暖,也更能適應溫度的變化,並滿足不同狀態的運動量的需求。毛料不會生熱,它只會保存既有的熱量,所以腳冷的時候要多添一件毛衣,但最終你還是需要熱量的來源。這就是食物了,溫度越低,就吃得多一點。在寒冷的氣候下,身體特別需要額外的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燕麥裡添加一些奶油、蒜味香腸、起司與核桃等。一口袋的隨身食物津津有味地嚼可以讓你在確保位置上避免凍僵。

手套或是連指手套不只可以保溫,還可以讓你牢握住冰斧。夏季攀登時,我偏好使用柔軟沒有襯裡的皮手套,或是包覆橡皮的纖維手套。這種手套可以適當的保溫,也可用於早冬不太冷的季節,也不像有襯墊的滑雪手套般的笨拙;而且握感絕佳,且手指可以靈活運動來攀岩或是握住滑溜的冰斧握柄。低溫的氣候裡,則在底層穿一雙輕便的羊毛手套,記得多帶一雙濕掉的時候替換。在嚴寒的條件下,羊毛手套外層要穿一雙厚實的匈牙利手套,最外層再戴一雙防雪手套,如此可以提供最佳的保暖效果,然而冰斧握把則顯得笨拙了。在冰雪岩混合地形攀登,我通常在Dachstein手套裡面穿一雙露指手套。外層的手套可以用一條細繩繫在毛線衣的袖子上,或是用一個大環套在手腕上,在使用內層手套攀登時可以方便的脫下避免遺失。

綁腿必須從膝蓋以下一直到包到鞋面上,在鞋面的部分它的材質必須防水,而小腿的部分則必須透氣,以避免裡面積汗。彼得卡曼 (Peter Carman) 發明的超級綁腿 (Supergaitors) 是最佳的選擇,它的邊緣用鬆緊帶套住,既防水又絕緣。它與雙重靴的功能相當,但是保留鞋底的彈性可以攀岩,這種超級綁腿像雙重靴一樣保暖,重量輕又靈活,它在蘇格蘭的泥沼地仍可以讓你的登山鞋保持乾爽。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2-12, 22:06   #5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第九章 裝備 Equipment 第四節 其它裝備與建議 Other Items and Advice

皮製或是耐龍的冰爪帶濕了後會伸長且結凍,而麻製的冰爪帶濕了後則會緊縮阻礙循環讓腳掌冰冷,包覆合成橡膠的耐龍冰爪帶則是最佳的選擇。避免使用新式機構式的冰爪帶系統,沒有一種設計能夠保障安全無虞的,我曾見過一種號稱最佳設計的冰爪帶系統在一處堅冰的繩距的中段整個冰爪飛離了登山鞋。有一種快速、簡潔、又安全的冰爪帶的綁法,一條冰爪帶環繞過腳踝,以帶來額外的支撐,另一條冰爪帶「由外而內」穿過前方幾個冰爪帶環。這種綁法一來可以扣緊而延緩冰爪鬆脫的災難,再則爪帶不用緊扣著腳趾上方,維持比較好的血液循環避免腳趾凍傷。請確定將冰爪帶的扣環扣在登山鞋的外側,太長的冰爪帶尾一定要截短,許多登山者都不是在最困難的懸岩地段發生英雄式的墜落受難,而是在40度安全的雪坡上因為絆倒之類的原因滑落致死。請確認冰爪尺寸與登山鞋緊密的契合,冰爪帶夠堅固,每一次攀登前一定要先檢查,以及爪帶的綁法是牢靠的,不要留下鬆脫的半扣,或是讓過長的冰爪帶尾閒盪著,以及注意不要穿寬鬆的褲管,以避免冰爪絆到自己。

無論使用哪一種冰爪帶,一定要快速而便捷。我曾經與一些非常有經驗的登山者一起攀登,他們光是把冰爪從背包裡撈出來,扯開爪尖的護套,綁在登山鞋上,再做調整,就花了15到20分鐘的時間;這些準備工作在營地就可以先弄好,省了這段時間他們老早就可以在堅冰上砍踏步階遙遙領先了。

在冬攀或是夏季到高海拔的遠征隊,記得攜帶一把雪鏟妙處無窮。它可以用來在雪攀時鏟開鬆雪,挖掘雪洞,或是挖出雪崩的受難者。雪鏟在手,安全無虞。不只是因為雪鏟比帳篷輕便,而且雪鏟的用途更為多樣。在南美安地斯山脈的巴塔哥尼亞高原攀登時,強風使帳篷毫無用處。1968年我們攀登費茲洛伊岩塔 (Fitzroy)時,連續13天的暴風把我們困在冰穴裡無法行動,若換成帳篷一天都無法承受。有一些喜馬拉雅遠征隊在暴風雪中全隊罹難的事件,如果他們有攜帶雪鏟的話或可免於受難。

我個人使用精巧而美麗的雪鏟來自於阿根廷的一家五金店,它有一把短木柄與鋼製的挖斗,它比廉價的鋁製品堅固,還可以在冰上挖洞。約翰‧伊文斯 (John Evans) 攀登了加拿大羅根峰 (Mount Logan) 上不可思議的遙遠而困難的蜂鳥稜 (Hummingbird Ridge) 路線後寫到:「雪鏟技術被發揮到了極致,是我們成功的關鍵。先鋒者難得從背包裡取用冰斧,而是使用冰錘、冰樁、岩釘、與雪鏟,他用雪鏟很快的挖掉稜線上的小雪簷,或在鬆軟的雪面上輕擊一下就造出一個很棒的漥狀的步階」。

身陷於融溶的春雪中,你不免會想到要使用滑雪板來克服各種令人瘋狂的鬆雪,從一般的深雪、表層雪殼、到脆弱的雪層,若攀登者以雙腳攀登時,它們就會展現那令人驚嚇的無窮威力。慕尼黑的Salewa公司生產一種專為高海拔攀登的滑雪板,它比一般的攀登用或是越野用的滑雪板寬而短,只有120公分長,滑雪板底部用皮革包覆或是塗抹石臘,極適合在春季軟雪中使用。在早春時節攀登白朗峰或是雷尼爾峰,我一定要帶一付這種滑雪板讓我能夠下山。

阿爾卑斯的攀登者最需要的工具就是一盞頭登,除非是月明之夜,否則就不可能星夜出發攀登。記得將電池藏在貼身處保暖,它在體溫下比曝露在寒風中可以延長四倍的壽命。

如果你使用砂輪機磨尖你的冰爪尖或是冰斧鶴嘴時,小心不要過熱變色,它會降低鋼的韌度,損壞了爪尖與鶴嘴。長程攀登或是遠征期間,我習慣帶一把雙刃三角軋製的銼刀,冰爪的前爪尖一定要從上面以平行的角度來銼磨,而冰斧刃 (adze) 則要從下面也是以平行的角度來銼磨,冰爪的側爪則是從前後兩個方向以平行的角度來銼磨。我習慣把工具銼的很尖銳,然後弄鈍一點點,以避免它們被折彎。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回覆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不可以回覆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件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開啟 vB 代碼
開啟 HTML 程式碼
論壇跳轉


所有時間均為中原標準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3:23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4,Jelsoft Enterprises Ltd.
Copyright©2000-2010 台灣攀岩資料庫 www.Climbing.org
本網站由 Why3s 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