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攀岩資料庫
   
首頁相簿E-mail、路線圖、人工岩場教學單位裝備商家網站連結、[初級攀岩課程]

返回   台灣攀岩資料庫 > 技術討論區 > 冰雪攀、海外遠征、溯溪、登山 > [中譯書籍] Climbing Ice
註冊 Gallery部落格 論壇輔助說明 會員名單 行事曆事件 今日新文章

[中譯書籍] Climbing Ice Climbing Ice 的中文譯本.
譯者個人網誌: 探險心靈 / http://smjh-mindexplore.blogspot.com/

回覆
 
主題工具
舊 2009-02-08, 17:15   #1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中譯書籍]第三章 法式攀登技術 Climbing Ice: The French Method 卷首語

回 Climbing Ice 冰攀中文版 - 目錄

「在法國我們總是說第三次都是幸運的」白朗山群阿簡提爾避難小屋 (Argentiere refugee) 的管理員以此來歡迎我們。

雷頓‧柯爾 (Layton Kor) 與我前兩次嘗試攀登維特峰 (Aiguille Verte) 北壁都因為天氣因素無功而返。1966年夏季的天氣特別的惡劣,除了大喬拉斯峰北壁的沃克肋稜 (Walker Spur of the Grandes Jorasses) 被一隊狂熱的日本登山隊以連續八天的露宿攀登成功以外,沒有任何一條大型古典的混合路線被成功被登上。雖然此時已經是九月初了,柯爾與我在阿爾卑斯攀登了一整個夏天卻一勝難求,未能爬上任何一座讓阿爾卑斯素負盛名的山壁。時間不多了,如果條件許可的話,此時我們願意把自己的頸子往外伸長一點以求取那不可得的勝利機會。

我還來不及放下背包,雷頓就抱著滿手的啤酒走出小屋,坐在台階上,我們眺望著草原上這一整片地球上最偉大的幾條冰攀路線的雪白山頭:卻歐雷特峰 (Triolet),不可思議的陡,冰壁上高掛的懸垂冰塔令它猶為猙獰;小克爾提斯峰 (Les Courtes),900公尺高冰壁的與覆冰岩壁;小德洛提斯峰 (Les Droities),阿爾卑斯山脈最困難的冰攀路線,首登花了五天的時間,第三次登頂直到1966年才被完成。起初是55度到60度250公尺高的覆冰不可攀登的岩斜面,由於薄冰幾乎無法確保;以及最後一座失去皇冠光環的就是法屬阿爾卑斯山脈第二高峰維特峰的考特里爾雪溝 (Couturier Couloir),它可說是阿簡提爾山谷眾多聲名卓著的北壁中最容易的一條路線。

我們的目標就是維特峰,然而天色如此澄淨,狀況絕佳,太陽高掛不落,溫度在冰點以下。不,以後我們總是有機會來爬維特峰,我們應該把握機會來嘗試一條真正偉大的路線,或許就是克爾提斯峰吧! 阿簡提爾避難小屋管理員的兒子跟我們說它的北壁直登路線 (North Face Direct) 至今只有六次的攀登紀錄,相對於令人恐怖的卻歐雷特峰北壁可能已經有一百次的攀登紀錄而言,由此可以證明它的困難度。

午夜時分我在床上張著雙眼難眠,我睡不著卻非睡不可讓我越來越生氣,距離出發的時間只剩一個小時了,柯爾也是如此,因此我們帶著氣抓了裝備就一頭鑽進了月夜。在皎潔的月光下橫越冰河沒有任何困難,在冰壁正下方的裂隙處,我們吃了早早餐,或是說宵夜吧?我們結了繩隊相距十公尺同步攀登,柯爾走在前面帶著頭燈、冰斧、冰刺、與冰爪,這些冰攀者的標準配備。而我的世界只是一方小小的50度凍結的雪坡,此外都是一片漆黑,上方一盞燈用相同的速度移動著。先用冰刺刺入雪面,再揮動冰斧將鶴嘴刺入雪面,再用一隻冰爪前爪踢入雪面,再換另一隻冰爪踢入雪面,這就是所謂的德式前爪冰攀技術,速度快,但是小腿很痠,而不像法式冰攀變化多端而精湛的技術。50度150公尺高的硬雪坡,採用同時攀登一會兒就完成了。

凌晨三點酷寒,我們對於腳上的雙層登山鞋心滿意足。雪面轉為冰面,坡度變得更陡了,我們開始做確保攀登。我們登上兩個繩距55到60度的白冰面,一部分靠砍切踏階,一部分靠前爪攀登。接下來是兩個繩距以冰樁確保精采的60度的前爪攀登。黎明初透,也顯露了它可怕的曝露感。上面50度的坡面跟剛才的攀登來比只是個緩坡,我們還是繼續做確保攀登,畢竟這種曝露感令人恐懼,同時腳也痠了。有時冰塊從上方飛落,我把腰帶連接冰刺的繩環接在一個冰樁上,萬一有一塊岩石或冰塊從上面墜落,我可以很快的旋入冰樁做確保。

此刻我們必須面對三種雪況:硬雪 (Hard Snow)、水冰 (Water Ice)、與粉雪 (Powder Snow),這三種雪面每十公尺變換著。連續以前爪攀登讓我們的小腿肚痠痛不已,我們兩個都發誓在下一次這種攀登前一定要把法式攀登學好。此時,要變換領先攀登已經做不到了,等到後攀者上到先鋒攀登者的位置時,他的雙腳已經累得無法再做先鋒攀登了。因此我們只好每個人先領攀三個繩距後,再換手。缺乏睡眠、嚴重脫水、以及高度適應的問題,讓我們以蝸牛般的速度行進,到了山頂我們兩人幾乎耗盡了體力。下山時,雷頓在所有棘手的路段確保我下降,顯然有雪崩的危險處(幾天前有兩名登山者在此遭遇雪崩身亡),我們別無選擇只有繼續往下走。我們挑了一個雪崩槽的路線,先引起一個滑動,跳上去,就跟著滑下去,而躍過了覆滿雪塊的裂隙,此時我們已經累得不能害怕或是享受這個狀況了。直到日落時分,我們終於到了柯瓦克避難小屋 (Couvercle refugee);這真是艱難攀登後的一夜。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 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此文章於 2009-02-20 06:13 被 kevin 編輯.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3-09, 02:04   #2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第三章 法式攀登技術 Climbing Ice:The French Method

第三章 法式攀登技術 Climbing Ice:The French Method

第一節 平腳技術 Flat-footing
第二節 冰的特質 Characteristics of Ice
第三節 冰爪與第一步 Crampons and the First Steps
第四節 上攀技術 Upward Progression
第五節 冰坡下降 Descending Ice

第一節 平腳技術

當雪硬到踢踏步無法奏效時,你要不就挖踏足點,要不就穿上冰爪,挖階對短距離而言是比較方便,冰爪技巧則在長距離運動時較快速,法國人稱他們的冰爪技術是pied a plat,文字上的意義是平腳技術。因為腳的姿勢的確是如此:腳板永遠平置在雪面上,這技術使用的環境是永凍雪 (neve) 或西阿爾卑斯山區的鬆軟冰面,在那裡的冰爪爪尖能輕鬆刺穿冰面,最起碼是不用踢太多次,平腳技術在水冰 (water-ice) 緩坡上,表現也不錯。

不像前爪技術,法式技術是很難學的,它是一種精緻斜向上下冰面的方法;一旦熟練後,便是最方便的攀登方法。世上太少登山家真正的對法式攀登技術有精湛的功力,最困難的地方是在於平衡與附著力的需求。我們慣於靠三點平衡,但法式技術卻必須同時移動三個支點,因而身體就需要相當細膩的平衡動作,而唯有正確的技巧,才能讓你有安全感。惟有不斷的練習才能增進對平衡與附著力的掌握,隨著坡度增加,更必須一再練習。一般的攀登者必須知道法式技術只能使用於中坡度,所以今日我們還要為法式技術而感到困擾?事實上法式技術確實有相當大的優點勝於前爪技術,因為腳是平置於雪面上,大腿肌肉較輕鬆。而且在軟冰或腐冰上,由於攀登者體重全部分散在更多的爪尖上,安全性也更高,爪尖接觸的冰面不像前爪技術那樣容易崩塌,法式技術下降也最接近我們在岩場習慣性的朝外或側向。法式技術不利的地方就是它在極陡和極硬坡所受到的限制,當然還有的就是它非常難學。

冰攀技術隨雪或冰的性質而變化,坡面愈陡 (在某種程度內) 愈適合攀登者使用,因為他可以選擇不止一種以上的方式,而且只要一組肌肉疲勞便能隨時變換姿勢,約瑟米提的攀岩好手Chuck Pratt曾說:「冰攀比岩攀更富自由性,因為對某一特定問題,你不必被侷限於某種特定技巧」。但無論何時你在冰壁或岩壁上,攀登本身並非只是表示你使用正確技巧,沈著優雅的克服困難,越過你身旁多變的環境而已。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3-09, 02:06   #3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第二節 冰的特質

冰能由水直接凝結而形成,也能間接從「永凍雪」(neve) 不斷受擠壓變形 (metamorphosis) 而來。只要雪面堆積紮實到可以阻絕空氣時,便可稱之為冰。

凡爪尖可輕易刺穿的冰面,皆可稱之為「軟冰」(soft ice)。「雪冰」(snow ice) 是永凍雪 (neve) 過渡到「冰河冰」(serac ice) 的中間物,它的硬度比永凍雪高一級,經常出現於硬度較高冰坡的表面上。

「腐冰」(rotten ice) 或「粒冰」(granular ice) 是由結合力差的球狀晶體所鏈結,可在夏季日照充足的山坡面,或是低海拔的冰河中發現,這些地區日溫高而夜裡卻幾乎接近凝固點。當球狀晶體鏈結得很強時,便可稱為冰河冰 (serac ice or glacier ice)。另外有種型態的冰叫「白鬆冰」(white ice),乃是含有大量空氣,呈現白霧狀。

冰也能由於大氣條件 (atmospheric conditions) 下而形成。「霜冰」 (rime ice) 便是附著在迎風坡的物體表面的水分受風凍而凝結,霜冰只會出現於迎風坡,特別是在靠近海邊高溼度的山區,例如北美洲喀斯克德山脈 (Cascades)、安地斯山脈南段 (Southern Andes)、和英格蘭等地。「白霜」(hoarfrost) 又與霜冰不同,白霜仍是由於水揮發成氣體,再直接凝固成固體。當白霜出現在雪面上時,便叫做「霜面」 (surface hoar),霜面經常在清冷的寒夜產生,因為劇烈的輻射與傳導作用,將雪面昇華的熱量帶走的綠故。我在肯亞山的草原上,幾乎每晚都可以見到霜面,因為肯亞山區的氣候,總是白天暖和,夜問極冷的狀態。清晨攀登時,讓人不得不戴上手套,否則利如刀刃般的霜面晶體,很快就會撕裂未加保護的手指關節。

因為太陽輻射穿透雪層的表面,促使雪面下的雪開始溶化,而表面卻在凝固中,因而形成了冰鏡 (firnspiegel or firn mirror)。冰鏡若形成在陡坡上,這一層清澈的薄冰面會帶來特殊的攀登狀況。我曾在加拿大的費山 (Mount Fay) 北壁上見過,儘管那時最陡的攀距坡度高達80度,而且佈滿白色硬冰,但卻不難攀登,因為我可以在四處發現冰鏡打穿它,而找到良好的小洞 (pockets) 和信箱 (letter boxes) 般的把手點與踏足點。

冰爪的爪尖只能輕微刺穿硬冰 (hard ice),也稱為水冰 (water-ice)、溝冰 (gully ice)、或活冰 (live ice)。 硬冰的硬度、彈度、脆度、會隨堆積的年代、溫度、和內面包含空氣數量而改變。堅硬的白冰 (white ice) 是白色不透明,明顯帶有許多氣泡的冰。白硬冰通常都是新冰,層層堆積、易脆。凍結的瀑布經常是由白硬冰所構成,攀登冰瀑最佳的時機,是找一個溫度適中的日子,太暖和會使冰溶化,太冷則會使冰硬又脆。

脆冰 (brittle ice) 常為新而年輕的冰層,通常是雨後凝結的冰,或是每天不斷溶化、凍結循環所形成於表面的冰層。脆冰經常只有幾吋深,可以將它清除掉,以呈現較佳的雪況。

綠冰 (green ice) 是帶有少量氣泡的水冰。它的硬度與色澤會隨時間而變化,最後會變成清澈、緻密、而堅硬。像在阿拉斯加與南極的極低溫下,會加速老化過程 (aging process),促使冰變成淺藍色。藍冰 (blue ice) 與綠冰無法區分得很清楚,黑冰 (black ice) 則是極老的溝冰 (gully ice),混有灰塵與砂礫,非常堅硬,像鋼筋混凝土一樣,用冰斧的鶴嘴敲擊黑冰如同打在橡膠上,只能留下一小孔,鶴嘴卻能牢牢嵌住。在黑冰上挖砍踏階,相當困難,但幸好黑冰並不常出現。

「岩面覆冰」(verglas) 是附著於岩面的薄水冰 (water-ice),此乃由於雨水或溶化的冰在岩面再凍結所形成。通常低溫的雨水下降時,能在岩面上立即凍結,形成一層冰狀的表層,造就了最難的攀登狀況,因為冰爪不能咬住薄到幾乎看不到的冰層,橡膠底靴也無法吸附住。有張最令我印象深刻、殘酷的相片,是兩個德國人,在一場低溫雨下,被困於煙囪岩,畫面呈現兩具屍體凍結在一呎厚的冰層下。

對於冰,我們所關心的不僅是顏色的問題,沒有顏色也會令人頭疼。不透明表示組成鬆散,有顏色表示硬度夠,透明則顯示硬脆,裂紋或裂痕意即弱點。當然或許剛剛好相反,只有經驗能教你冰的奧妙所在。

除了冰的物理結構外,另有一個令人相當關心的冰的特性是坡度,我常在很多登山雜誌中讀到登山者與超過60度到70度的黑冰奮戰的報導。其實這些都是不超過50度的坡度,而且通常都是硬雪或軟冰而已。即使在大喬拉斯峰北壁的沃克肋稜也只有50度陡而已!仔細端詳冰攀相片 (當然不是本書的相片),就可以發現他們常將相機打斜,來造成坡度看來陡些的錯覺,要將雪或冰面的坡度算的陡些是不太容易,畢竟坡度通常都不是太陡。

阿爾卑斯山脈的巨大的雪壁或是冰壁的平均坡度只有45度至55 度之間。山溝內的硬冰可能陡些,當然結凍的瀑布可能會達到垂直。要是有熟於坡度計算的指導手冊或高手協助,你將會發現自己的估計值,總得減個十來度。為了便於計算,我將30度以下的坡面,稱為緩坡;30度至45度為中坡度;45度至60度為陡坡,60度以上便可以稱為極陡坡!至於80度至90度,這一類常被用來形容坡度的用詞便是垂直了。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3-09, 02:08   #4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第三節 冰爪與第一步

冰爪是冰攀最重要的裝備,市場上可見到的型式有很多,有鏈合式,也有硬挺式的;有的可調整,有的不能;長爪的或短爪的,有四爪的,但大部分都是10爪或是12爪。初學者如何選擇呢?其實這是很簡單的事,買一雙硬挺式,32mm中等長度的爪尖的冰爪最為恰當。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為了預備學習本書上技術的基本需求。冰爪可以調整否,得取抉於你是否需要換鞋子,對學這些技術而言影響很小。進一步討論留待第四章前爪技術中研究,因為冰爪些微差異,對此技術影響更大。

初學者常問及:「那一種地形可以用來練習冰爪技術」。我告訴他們:「冰瀑對於冰上技巧就同大石頭,可用來訓練攀岩一樣」。短峭的冰瀑是磨鍊技巧的最佳地點,而冰瀑常可發現的半軟的冰河冰更是法式技術練習最佳對象。取代冰河地形,板岩或陡草坡也是鍛鍊技術的好地形。在陡滑的草坡上,我曾不只一次非使用冰爪不可。初次使用冰爪的困擾是如何不絆倒自己,兩腳必須比正常走路分得更開,試著不被這些利爪弄破襪子、雪褲或綁腿,更不用說腳了。很快的你也將了解冰爪應垂直穿透雪面,而非水平拖拽、拖著腳步走一點也不管用。

在夏季冰河不均勻結凍的雪原上練習步伐,是攀登前放鬆腳踝的最佳場地。在法式技術中,腳踝的柔軟度相當重要,老法國嚮導之所以精於此道的原因,便在於此。他們常年來腳踝的拉伸充分拉筋 (別忘了膝蓋與腳踝疾病是老攀登者的宿疾),以使腳部即使在50 度以上的冰坡仍能維持平貼地面,活動自如。因此,如果是因為新買的高統登山鞋太過僵硬,以致不能彎曲的時後,千萬不可一開始就整路綁的緊緊的。

法式冰爪技術與在板岩 (slab) 上攀岩,靠純摩擦的原理是一樣的,腳與身體動作與攀岩完全一樣,隨著坡度增加,動作應如以下次序配合:

(1) 面向山,直接向上步行。
(2) 將腳尖外開成約90度。
(3) 側向坡面,使用內側手來保持平衡並使身體離開岩面。
(4) 腳尖朝下,身體逐漸後傾,直到你達到最大的附著力。
(5) 最後面朝岩面,並以小踏足點,保持平衡。

以上所說的前四種方法,都是腳平貼岩面,只有最後一式才使用腳尖前緣 (前伸爪)。

在雪地中使用冰斧與冰爪攀登,可以達到的坡度,比利用摩擦力攀登板岩,要大得多。冰攀的關鍵在於平衡與附著力,附著力是來自腳掌與坡面最大的接觸面積所能產生的摩擦力而來,平衡則來自兩腳與坡面的垂直分量。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3-09, 02:15   #5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第四節 上攀技術

將上節所提利用摩擦力的板岩攀登技巧,應用於坡度漸陡的雪面上,可得:

(1) 緩坡地:直接步行向上,手部持斧如同拿手杖「持斧式」(piloet canne) 。
(2) 陡一點的坡面:將腳分開成合度如同鴉腳 (pied en canard)。
(3) 更陡的坡面,中坡度:側向雪面,斜行向上,記得將冰斧持於上方手,即內側手。轉彎時則需將冰斧交給另一手握持,此時冰斧的腕帶會妨害動作。當腳部需要更多的平衡力量時,便將冰斧橫過腰際,使用「腰刺式」(piolet ramasse)。
(4) 更陡坡面,使用具更大抓力的「俯劈式」(piolet ancre),在如此陡坡面下腳尖應朝外,以增加摩擦力。這種並未使用到前伸爪技巧的極很下,外側腳應緊跟在臀部之下,腳尖朝外,因此,當你使用冰斧向上運動時• 便幾乎是坐在腳跟上,叫做坐姿腳 (pied assis)。 再下來我們會談到更困難的技巧,附帶的相片也應仔細研究。

在「腰刺式」(piolet ramasse) 中,冰斧高度幾乎是與腰部成水平的斧尖指向你行進方向,方向手握持斧尖,另一手握於金屬箝位置。一般人常犯錯悟是冰斧舉得太垂直,讓斧頭超過肩部,如此將促使身體靠向冰面,妨害平衡。一旦發生上述情形,首先應放鬆肩部,放低手臂位置,使冰斧能到與腰部成水平。在中坡度 (30至45度) 最能展現70公分冰斧的長處,因為中坡度將腰刺式時,握於金屬箝的下方手,正好可以接觸到冰面,展開平貼在冰面,可以產生與冰爪的爪尖一樣的功能。緩坡上行走,雙腳方向是平行的,但在陡坡 (45至60度),外側腳卻應朝下,以放鬆腳踝的壓力。所有爪尖都應與坡面接觸,展現它們最大抓力,特別是當雪面鬆軟時。這與攀擦攀登時,使用的摩擦法配合不規則坡面,以取得最大摩擦力的方法完全一樣。兩膝張開,彎曲,身體重量置於兩腳掌上;冰斧在平衡位置外側腿在下,內側腿在上向上移動,嵌入坡面,尋求力點。

方向變換動作如下:先處於平衡狀態,將外側腳昇高至約與內側等高處;腳間微向上方,然後內側腳轉向新方向,冰斧以斧尖為軸轉至新方向,最後外側腳轉向,而達另一平衡位置,以下便可以按正常行進方向運動。

坡面上保持雙腳平貼地面,的確是個難題,所以要確使登山鞋在踝部可以充分彎曲,腿部向上移動時,腳踝、小腿部皆可放鬆,趁機休息。向上步行,自然上方爪尖,會失去接觸冰面,此時你放鬆腳踝腿部便以上方爪尖為軸,向外旋轉,直到下面爪尖咬到冰面才得停止。當你站在穩定姿勢,雙腳達到需要的彎曲度時, 是會有點伸張,但不會有疼痛,畢竟腰刺式就是用來節省體力的方式。

當坡度由中坡度升至陡坡,平腳技術仍可適用於工作,但手部僅用斧尖作支點,會開始令你感到不安全,所以有另外一種更安全的手部動作出現。最理想的方法是揮動鶴嘴嵌入雪面,另一手握住冰斧頭部 (姆指握於斧鋤下方),然後向上前進到另-個平衡位置,再重新揮動冰斧。這動作稱為俯劈式 (piolet ancre),意即:「冰斧支點」。有時甚至可以向上攀登超過斧柄高度而不致失去平衡。

現在冰斧由僅是平衡支點,變成積極的向上拉力,而且鶴嘴性質也從僅是輔助握持的一般狀況,升至更重要地位。現代冰斧的設計很多已發展成奇怪的形式,以促使鶴嘴更能適應於抓取之用,而非一般用途。揮動一支為冰攀設計的冰斧,可以注意到鶴嘴的撞擊落點,會與擺動的曲度一致,因而使更深入冰面,減少不必要的阻力。一旦嵌入冰面,鶴嘴弧度的設計更會幫助冰斧保持原位,老式設計弧度皆不足,而且身體力量施於其上時,極易崩塌。

弧形鶴嘴在尖端也有一種適合挖鑿的刃部,和一些倒勾齒,以進一步扣住冰面。使用俯劈法一般常犯的錯誤是:揮動時,手臂搖晃不定,因而瞄定一點,再揮動冰斧,可減少此種搖晃缺失。下一個問題是,一旦冰斧嵌入後,應如何施力於冰斧上?在鶴嘴嵌入冰面後,吾人似乎應向內拉斧柄,以促使斧尖也能在冰面上著力,畢竟兩點的支持會比一點更穩定,對嗎?實際上這只會使鶴嘴在著力小洞內動搖,倒鉤齒,也會脫離原位,更促便冰斧失去絕佳著力點,而抽掉出來。往外拉力,才是正確的答案,由金屬箝的位置,稍向外拉,會使得倒勾齒與鶴嘴扣的更緊。向上攀登,越過斧柄位置的同時,你也絕不可忘記由上向下壓斧頭,也有同樣效果。保持斧柄離開冰面,同時也使得身體離開冰面,不致靠貼上去,失去穩定性。要抽出冰斧,只要斧柄向上就可以如願以償了。

坡面愈陡,腳尖愈需朝外,腳踝也愈需彎曲,如此身體自然會更離開坡面。在極陡坡你可能更是背對著坡面的,當坡度陡到內外腳皆無法交叉使用時,便應縮小
步幅,也就是上方腳永遠在上,下方腳永遠在下,永不交叉。此時你可能需要每一步都用動冰斧一次來配合。初學者很自然會在冰面上拖著腳步,如同中坡步時,但這的確是一種壞習慣,只會減緩速度,而且易使攀登者忘記正確平衡法。
如果你在向上移動冰斧時,感到平衡的困難,可將身體向外推離坡面,使得自己更背離冰坡,兩膝張開,向外彎曲

在極陡坡上,當你需要抽出冰斧向上運動時,瞬間的平衡,將會愈來愈困難。坐姿腳 (pied assis) 就是用來彌補俯劈式三個連續動作的不足,以期更安全的從事攀登。

(1) 在平衡位置上,用俯劈式向上,儘量嵌入冰斧。
(2) 外側腳向上,向前移 (比俯劈式腳部高,而且稍後一些)。
(3) 內側腳往上移動,就像俯劈式一樣。
(4) 內側腳向上移動,縮至臀部下方,腳尖朝下;如此你便如同坐在人工攀登用的馬蹬上。此一接近體操選手的平衡動作,可使你抽出冰斧重新嵌入,而身體不搖晃。注意此時的動作是在陡坡或凸坡上弓起身體,維持平衡。(Notice that the body arches to stay in balance against steepness or to snake over bulges).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3-09, 02:17   #6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第五節 冰坡下降

請回憶摩擦攀登的示範:腳掌平貼住坡面,此乃下降技術的關鍵!下降板岩動作,依坡度逐漸上昇,如下:

(1) 緩坡:直接步行而下,「步行法」(pied marche)。
(2) 中坡度:面朝下,雙腳打開90度或八字腳 (pied en canard),兩膝彎曲、分開。身體向下靠。
(3) 陡坡,側面坡面,以平腳技術交互向下 (pied a plat)。
(4) 極陡坡,面向陡壁,使用前伸爪 (front-pointing)。

硬雪面嚐試持斧式步行法 (piolet canne, pied marche),正確姿勢應使冰斧儘量向前,才能將重心直接放在雙腳。緩坡腳尖朝向下方,而中坡度則用八字步下降。陡坡則使用腰刺式 (piolet ramasse):身體的姿勢就像立姿滑降一般,只不過下降運動時以斧尖刺入雪面作支撐。

以上的姿勢,注重的是身體儘量向前靠,以求得平衡,並且握金屬箝的手應儘量貼住雪面。隨坡度增加,又衍生了兩種技巧,先是「游刺式」(piolet appui),Appui的字意即「支撐」(support);從短距離陡坡起伏地形中下降時,這個動作提供瞬間動態的支撐力,關鍵在於當斧尖放在雪面上時,鶴嘴只是稍微靠在雪面上,並未嵌入其中。第二個動作是「游劈式」(piolet rampe),與俯劈式 (piolet ancre) 用斧方向相反,向下揮動冰斧,儘可能往下嵌入,然後把冰斧當作欄杆一般,隨腳步下降,手也順著冰斧而下滑動,直到斧尖落你身後,失去支撐功能時,再抽出鶴嘴向下揮出。記住此時仍是平腳法下降,身體應儘量向前靠,兩膝也應彎曲、張開。這動作要做得好,當然需要一些勇氣。這一系列動作,不可忘記當手沿著斧柄往下滑動時,冰斧施力方向是輕輕的向外 (向上) 拉的,以保持鶴嘴與倒勾齒能在冰坡上不搖晃。這就如同滑雪時,滑到陡坡面時 ― 猶豫與後仰會更容易陷入危險。狀況良好時,超過70 度的小坡面,也能用此法安全下降。

如同攀岩技術,當無法在太陡坡面朝下方下降時,只好側向坡面,最後面對坡面是必然的結果。側向坡面下降的技巧便是俯劈式 (piolet ancre),技巧完全一樣,只是上下方向顛倒而已。這動作的關鍵在於全力揮動冰斧時,儘可能的向下,因此,可以向一側水平嵌入鶴嘴,然後斜向下降,當運動到冰斧下方時,逐漸旋轉斧柄,以為支力。

初學者大部分都會發現,法式技術在下降或上昇時,腿部、腳踝、腹股溝等受力很大。此乃由於他們尚未領會到運動的韻律,以致在運動中,經常停留在某一動作,促使全身體重加重諸於一條腿上所造成的。初學者也經常失去平衡,以致必須緊抓冰斧,但這只是會使得他們易失去平衡而已。各位試想,如果你逛街的每-步都單腳停留一會兒,怎會不感到疲憊呢?所以韻律可以消除步行或攀登的體力浪費,乃不容易否認的事實。

大部分登山者很容易就可以學會腰刺式 (piolet ramasse) 或前伸爪技術,可是將每一種動作都分開的話,它們本身一點用處也沒有。困難的冰瀑每一公尺的變化都很大,因而需要不斷應用不同的技巧來適應它。一連串流暢的技術,才是冰攀技術精華所在,只有不斷練習才能有更好的技巧、平衡和自信心,也才能使法式技術更省力而安全。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回覆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不可以回覆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件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開啟 vB 代碼
開啟 HTML 程式碼
論壇跳轉


所有時間均為中原標準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20:06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4,Jelsoft Enterprises Ltd.
Copyright©2000-2010 台灣攀岩資料庫 www.Climbing.org
本網站由 Why3s 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