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攀岩資料庫
   
首頁相簿E-mail、路線圖、人工岩場教學單位裝備商家網站連結、[初級攀岩課程]

返回   台灣攀岩資料庫 > 技術討論區 > 綜合攀岩技術討論 > 救護技術及資訊
註冊 Gallery部落格 論壇輔助說明 會員名單 行事曆事件 今日新文章

回覆
 
主題工具
舊 2009-11-18, 06:29   #1
ccchien1973
中度攀言者
 
註冊日期: 2009-02
住址: San Jose, USA
文章: 98
ccchien1973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以 PMMO 來做 確保脫出

小弟最近在讀一本Self Rescue (自救) 的書:
Climbing Self Rescue: Improvising Solutions for Serious Situations by ~Andy Tyson and Molly Loomis

書裏很常使用輔助繩打一種叫 Prussik- Muter- Mule- Overhand (簡稱PMMO) 的繩結, 也就是”普魯士-義大利半扣-滑結-單結”的結合, 可以用來轉移負重 (如從吊帶到岩壁上的固定點), 和確保脫出等等.

這裡先不談Self Rescue 時的情境判斷, 因為狀況千百種, 每一種狀況可能都需要有不同的應變措施. 但單就以技術層面來看, 很多 Self Rescue, 都需要先把原先用來做確保的手空出來 (hands free), 再確保脫出 (belay escape), 然後才有雙手( 或可以自由移動的身體) 來進行救援行動.

附圖顯示一個經常使用的作法:




圖中的方格(a)顯示, 如何在確保器上打一個滑結 (Mule), 來代替手抓住主繩的煞車動作. 注意, 圖中有用一個勾環來扣住滑結的繩環, 以免滑結意外解開, 此外, 也可以用單結來取代那一個勾環. 當做完 (a), 你就有雙手可以空出來做其他事. 之後就是要想辦法做重量轉移, 把主繩的負重從吊帶轉移到固定點上, 之後才能確保脫出, 脫離那一個系統.

注意: 要把重量轉移到固定點前, 需事先確定固定點的強度, 或適時加以補強, 使固定點可以承受多方向的受力.

方格(b)與(c)的解合就是先前提到的PMMO, ( 嚴格說應該是, PMM+勾環, 因為附圖是使用一個勾環來取代單結, 但我還是比較喜歡使用單結的概念, 因為只需要有繩子就可以完成). PMMO的打法, 就是用一條輔助繩, 在負重端的主繩上先打一個普魯士結, 再將輔助繩拉回到一個扣在固定點上的有鎖勾環, 在勾環上先打一個義大利半扣, 再加一個滑結, 最後以一個單結(或扣一個勾環) 來backup. 此時, 主繩的負重還是落在確保者身上, 由鎖死的確保器拉著, PMMO 裏的普魯士結還是鬆的(結可以自由滑動), 並還沒有真正鎖死咬住主繩.

接下來就可以開始做重量轉移, 首先, 先解開確保器上的滑結, 轉為用手拉住主繩做確保, 並緩慢餵繩, 直至 PMMO 接手, 承接住主繩的附重,這時吊帶(確保器)上的負重就轉移到固定點上了. 在做這個動作之前, 個人覺得應該在確保器端的鬆繩上, 打一個雙套結或八字結, 用勾環掛在固定點上, 以避免確保脫出後, 整個負重只有一個PMMO在承受, 若PMMO失效(如輔助繩斷裂), 也還有一個主繩打的繩結在備用, 請注意, 附圖並沒有打那一個備用的繩結. 當PMMO 接手後, 你就可以做確保脫出, 去做該做的救援行動 (如向外求援, 或上昇到傷者處).

如果事後需要再恢復成確保狀態, 就把方格(a)裏的設定再次架設好 (確保器與主繩掛回吊帶, 再打好滑結加單結). 之後就可以開始解開 PMMO, 因為這時負重還在 PMMO上, 所以 PMMO裏的普魯士結是解不開的/滑不動的, 還好, 打在勾環上的單結和滑結, 在負重的情況下還是可以解開的, 之後再用義大利半扣緩慢餵繩, 當餵繩足夠後, 負重自然會重新轉移回吊帶上. 再解開(a)裏的滑結, 就回復為用手做確保的狀態.

或許有人會覺得, 要確保脫出幹嘛這麼麻煩, 用一條普魯士繩不就解決了嗎?! 個人覺得 PMMO 最大的好處是: 在做重量轉移的過程, 救援者並不需要出很大的力氣就可以完成. 試想, 如果不用PMMO, 而用一般普魯士繩環來代替 (指用一個繩環, 直接打一個普魯士結在主繩上, 將剩餘的繩環直接掛在勾環上, 來作重量轉移, 而沒有後面的 MMO 架設), 那當你要解除普魯士繩環, 把重量重新轉移回吊帶時, 勢必需要用不少的力氣, 來把負重的主繩拉回來一小段距離, 才可以鬆開打在上面的普魯士結, 或把普魯士繩環從固定點上的勾環裏脫離出來.

我讀這本書還有一個心得是: 主繩有沒有負重 (或是擔負多大的重量), 還有傷者有沒有意識, 有沒有能力來調整他的體重或轉移主繩上的負重, 對救援行動的複雜度有很大的影響. 假定傷者失去意識, 他的體重就成為 dead weight, 如果傷者的體重又不輕, 或者施救過程, 需要實施多次的重量轉移(如多繩距), 那 PMMO 可能會讓救援行動輕鬆一點. 順便一提, 附圖的 PMMO 是用來拉住先鋒者的重量, 但它也可以反過來使用, 從上方拉住跟攀者的重量.

附加一個英文網頁,
http://www.uoregon.edu/~opp/climbing...elayescape.pdf
裏面有附照片說明, 雖然我覺得那些照片拍得有點亂, 如有興趣, 還是可以參考一下!
上傳的縮圖
點一下圖片以檢視大圖

名稱:	217-techtip-trad1.gif
檢視次數:	8140
檔案大小:	38.0 KB
ID:	1167  
ccchien1973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11-18, 18:10   #2
ArcticNomad
中度攀言者
 
註冊日期: 2006-11
文章: 92
ArcticNomad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我較常用替代M+M的繩結是:
仍舊是用一條普魯士繩環, 但繞過下方固定點勾環後在繩環本身多繞幾圈, 之後繩尾再彎一個bend 再塞入纏繞的雙股繩中(因為是繩環, 所以是雙股繩), 當受力時, 雙股繩是能把繩尾的bend夾住, 最後再勾一個勾環把繩尾的所有的圈都扣起來當保險就好(此時應有三股繩會被扣起來), 當受力時也解的開, 如此不需學那個有點奇怪的M+M結, 如果不小心打錯又危險, 普魯士繩環又是常備的裝備, 不需額外準備那條PMMO繩圈.
ArcticNomad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11-20, 07:12   #3
ccchien1973
中度攀言者
 
註冊日期: 2009-02
住址: San Jose, USA
文章: 98
ccchien1973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小弟在岩館實際操作後, 想做以下補充:


1. 原圖 PMMO 裏的 MMO (方格c) 是用單繩打的, 事實上, 在我讀的書裏 (或大多網路上的資訊) 都是用雙繩 (普魯士繩) 打的, 這張圖是我在網路上找到的示意圖, 我猜它是為了避免畫面混淆, 所以才用單繩來代表. 我想, 不管單繩或雙繩應該都可以, 差別應該只在於強度的不同而已.


引用:
作者: ccchien1973 檢視文章
接下來就可以開始做重量轉移, 首先, 先解開確保器上的滑結, 轉為用手拉住主繩做確保, 並緩慢餵繩, 直至 PMMO 接手, 承接住主繩的附重,這時吊帶(確保器)上的負重就轉移到固定點上了. 當PMMO 接手後, 你就可以做確保脫出, 去做該做的救援行動 (如向外求援, 或上昇到傷者處).
2. 教科書裏的標準程序, 在 PMMO 接手後, 隨即就用主繩在另一個掛在固定點的勾環上, 打 MMO (義大利半扣+滑結+單結)來取代 PMMO, 並支撐負重, 之後就把 PMMO 完全移除. 如果事後還需要確保, 直接把勾環上的 MMO 裏的 MO (滑結+單結) 拆掉, 就可以以用僅剩的 M (義大利半扣) 來做確保. 這樣的做法應該比較保險, 第一, 打 MMO 的主繩的負重能力, 比打 PMMO 的輔助繩高, 第二, 輔助繩可以拆走, 也許之後的救援過程還需要用得到.


引用:
作者: ccchien1973 檢視文章
或許有人會覺得, 要確保脫出幹嘛這麼麻煩, 用一條普魯士繩不就解決了嗎?! 個人覺得 PMMO 最大的好處是: 在做重量轉移的過程, 救援者並不需要出很大的力氣就可以完成. 試想, 如果不用PMMO, 而用一般普魯士繩環來代替, 那當你要解除普魯士繩環, 把重量重新轉移回吊帶時, 勢必需要用不少的力氣, 來把負重的主繩拉回來一小段距離, 才可以鬆開打在上面的普魯士結, 或把普魯士繩環從固定點上的勾環裏脫離出來.
3. 親身實施操作後 (真得吊了一個人在半空), 負重的 PMMO 裏的那一個 普魯士結, 實際上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滑動. 也就是說, 也許只用一條普魯士繩就可以解決了! 所以先前所陳述的: 有助於重量轉移, 也就不是 PMMO 最大的優點了, 雖說 PMMO 應該可以提供一些額外的彈性, 如果打這一系列繩結不會是困擾的話.


4. 那 PMMO 還有價值嗎? 讀者有沒有注意, 在確保脫出的過程中, 所需要的繩結依序為 打MO, 打PMMO, 拆MO, 用主繩打 MMO, 拆PMMO. 其實用做最多的是 MO (滑結+單結), 接下來是 MMO (義大利半扣+滑結+單結), 再者才是 PMMO, 或許我不應該過分強調 PMMO, 因為它或許只是以 MO (或MMO) 為基礎的一種應用或延伸而已. 但 MO 應該是重要的, 因為需要把確保器綁死, 才有空手. MMO 應該也重要, 因為最終還是需要把主繩固定, 人才可以脫離確保去救援, 且事後若需要再次做確保, MMO裏的 義大利半扣 已經等好在哪裡. 最後, 相信不只是 PMMO, 應該還有其他方式或繩結可以應用在確保脫出上, 提出 PMMO 只是我在書上讀到的一個方法, 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 也期盼各位前輩同好分享經驗, 或許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
ccchien1973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11-20, 09:19   #4
大濟
攀言癌症患者
 
註冊日期: 1999-11
住址: Madison
文章: 689
大濟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難得簡兄提供了一套詳細的「確保脫出」和義大利半扣(M)、滑結(M)單結(O,或是用勾環代替)如何連結及應用的解說,更難得這都是親身體驗的結果。



據我了解,這是臺灣近十幾年來可說最完整的有關「確保脫出」的書面資料,有心人可以考慮當作教材,親身經驗一下,也許可以提出「狀況」,大家再討論,腦力激盪一下。
大濟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11-20, 23:07   #5
A-YUNG
攀言癌症患者
 
註冊日期: 2003-11
文章: 305
Images: 15
A-YUNG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我個人雖然傳統攀登經驗不多,但很巧無意中我曾自行使用過a圖中繩結,我想器材和繩結有很多種,審慎活用很重要,凡事知其然,且要知其所以然,才比較不會無視危險的存在,能夠分辨不同程度的系統安全聯結。

b圖雖然特殊,有個類似我那Fri Fri 鉤的繩子倒過來用,我覺得這樣的應用,也許在某些情況,需要較長距離的聯結,手邊又沒有足夠長的sling, 就能顯示它的優點。而a、b圖的運用有點類似,都是在制動器之後加上一滑結加上鉤環,在沒有足夠保險鉤環時,是相當不錯的運用方式。

阿勇
__________________
Defeat is not defeat unless accepted as a reality in your own mind.
Bruce Lee


CHEN,CHIH-YUNG
A-YUNG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11-21, 04:59   #6
大濟
攀言癌症患者
 
註冊日期: 1999-11
住址: Madison
文章: 689
大濟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確保脫出」和 「PMMO」 運用不是傳統攀登的專利,運動攀登當然也用的到。而且運動攀登用到時挑戰性更高。

運動攀登一般不會帶普魯士繩或扁帶,也不習慣作確保固定點。如果需要作確保脫出時該怎麼辦?

有興趣者可把此當成命題,想一想可行的方案。
大濟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11-21, 19:50   #7
neihu
攀言癌症患者
 
註冊日期: 2008-09
文章: 387
Images: 44
neihu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運動攀登一般不會帶普魯士繩或扁帶
-----------
---------------------
爬bolt帶普魯士確實不多

常看到四季俱樂部在gym爬.他們的安全帶側環總會繫上2條普魯士
有備無患!!
。。。。。目前市面上有一些9mm或11mm窄扁帶也可充當普魯士
提供參考

也謝謝樓上幾位分享!
neihu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11-21, 21:33   #8
A-YUNG
攀言癌症患者
 
註冊日期: 2003-11
文章: 305
Images: 15
A-YUNG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大濟兄說的是,的確「確保脫出」和 「PMMO」 運用不是傳統攀登的專利,而且我們一般情況,從事運動攀登也不常帶普魯士繩或扁帶,但不知大濟兄所指「不習慣作確保固定點」為何,bolt可信度好,因此通常不太需要費心去架設固定點,只要同時使用兩只bolt就能安心了。其實在我上過的中區山難搜救協會初級岩訓中,就已包含脫出的技術了。

如何不用普魯士繩或扁帶作確保脫出是不錯的命題,如果我使用八字環作確保,我可以將制動手後方不受力的繩子,用另一隻手打一中間繩結,如八字圈結、雙套結等,再利用一保險鉤環去聯結一bolt,我就可以直接由聯結八字環的保鉤脫出了,本身高度若不夠而受力懸吊,得使用一點暴力,拉一下上方受力的主繩,藉以提昇身體。當使用其它制動器材,如果聯結身上的保鉤被繩子束縛時,也可以直接脫離自身吊帶上的確保環。之後再離開想辦法找到更多救援裝備。

阿勇
__________________
Defeat is not defeat unless accepted as a reality in your own mind.
Bruce Lee


CHEN,CHIH-YUNG
A-YUNG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11-22, 03:15   #9
anmin
重度攀言者
 
anmin 的頭像
 
註冊日期: 2003-05
住址: 太陽數過來第三顆石頭
文章: 190
anmin
圖中的 "C" 結我覺得 "水手結" 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要打 "水手結" 須要兩個勾環,
比原圖中畫的 "munter mule" 多出一個勾環
不過救難的場合應該不在乎多用一個勾環

水手結
http://www.climerware.com/mariner.shtml
anmin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11-22, 06:26   #10
大濟
攀言癌症患者
 
註冊日期: 1999-11
住址: Madison
文章: 689
大濟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我所說運動攀登不習慣作的「確保固定點」,不是路線上方岩壁固定點,而是起攀點附近,確保先鋒所用的固定點。怪自己沒講清楚。

再把命題重述如下:

-- 確保先鋒時,如果沒有普魯士繩或扁帶,也沒有確保固定點,確保脫出該怎麼作?

乾脆寫實一點:

-- 確保先鋒時,您只有 GriGri(或ATC) 加一個帶鎖大D勾環,沒有多餘的QD、普魯士繩、或扁帶,也沒有作確保固定點(這都是臺灣運動攀登的寫實),結果先鋒墜落,喪失意識,您也沒有辦法放他下來,一定得作確保脫出,該怎麼辦?

(當然,如果您的回答是:“臺灣沒有放不下來的運動攀登路線!這就是寫實!” 那這個命題就算我搏版面的無聊想法,大家笑一笑,忘掉就好了。)
大濟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11-23, 00:15   #11
Tony
攀言癌症患者
 
註冊日期: 2005-11
文章: 530
Tony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仔細想想,在台灣好像真的沒遇過放不下來的運動攀登路線,只有少數多繩距路線才有可能遇到.而攀爬多繩距路線,只帶一組制動器卻沒有任何其他裝備在身邊又不太合理.不過倒是提醒了爬多繩距的新手攀岩者:最好學會自救再玩多繩距運動攀登.

至少我個人不會自救,所以會避免去接觸.
__________________
我討厭過多的束縛,這讓我感到窒息!攀岩對我來說是一種身體的解放,所以我喜歡抱石甚於運動攀登.
Tony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11-24, 02:11   #12
ccchien1973
中度攀言者
 
註冊日期: 2009-02
住址: San Jose, USA
文章: 98
ccchien1973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引用:
作者: 大濟 檢視文章
當然,如果您的回答是:“臺灣沒有放不下來的運動攀登路線!這就是寫實!” 那這個命題就算我搏版面的無聊想法,大家笑一笑,忘掉就好了。
一條高度沒有超過半個繩長的路線, 原則上, 傷者是可以直接被放下來沒錯. 可是, 如果傷者是在昏迷的狀態, 情況可能會棘手很多. 如何把人順利地放下來? 或如何避免傷者, 在被放下的過程受到更大的傷害? 都可能是問題.

我的意思是說: 平常可以放得下來的路線, 但當傷者昏迷時, 這放得下來的條件可能不復存在. 除非是在外傾的岩壁, 否則, 一般在被放下來得過程, 大家都會用腳抵住岩壁(協助平衡)來"走下來", 如果傷者昏迷, 就會失去這個能力, 而可能無法避開岩壁上的岩階和岩角等突出物, 想像若傷者的頭部(或臉部)有機會貼在岩面上, 這放下來的動作, 輕者可能造成額外的擦傷, 流血, 重者可能毀容, 腦震盪, 甚至造成比昏迷本身嚴重的傷害. 還有另外一個可能性, 人可能卡在岩階上放不下來.

有時我在想, 如果傷者是我老婆, 那我會怎麼做? 我會貿然就將他放下來嗎? 這有點像是 "爭取救難時間" vs. "減低傷者受到更多傷害". 因為, 昏迷的情況可嚴重可輕微, 輕微得昏迷可能下一秒鐘人就清醒, 但毀容的傷害可能無法彌補. 或許我想太多, 太優柔寡斷, 這時可能是救命重於保身/保容吧, 請自行斟酌.

如果傷患昏迷, 你對他的情況又不明, 如: 傷勢或吊掛在那裏的姿勢....., 我看的書裏的建議是: 先保脫出, 上昇或下降到傷者處, 評估傷者傷勢, 並給予初步的醫療協助 (如包紮大量出血的傷口, 維持呼吸道暢通等等), 再協助昏迷的傷患一起垂降 (如用 Tandem Rappel, 來協助傷患維持垂降的姿勢).

這樣的做法, 明顯比較費時耗力, 但比較可以避免傷者受到更多的傷害, 與增加救援下來的成功率 (前提是知道該如何自救). 至於適不適用在台灣的路線上或當時情境, 看倌請自行斟酌吧. 我想, 不管如何, 如果能對自救能有更多的知識與能力, 就越能在不同的情境下, 做出最有效的應變, 至少, 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
ccchien1973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回覆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不可以回覆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件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開啟 vB 代碼
開啟 HTML 程式碼
論壇跳轉


所有時間均為中原標準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6:25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4,Jelsoft Enterprises Ltd.
Copyright©2000-2010 台灣攀岩資料庫 www.Climbing.org
本網站由 Why3s 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