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攀岩資料庫
   
首頁相簿E-mail、路線圖、人工岩場教學單位裝備商家網站連結、[初級攀岩課程]

返回   台灣攀岩資料庫 > 活動資訊 > 綜合討論區 > 心情、遊記、感想、記事......
註冊 Gallery部落格 論壇輔助說明 會員名單 行事曆事件 今日新文章

心情、遊記、感想、記事...... 任何有關於攀岩或其他活動的心情、遊記、感想、記事......歡迎你在此共享

回覆
 
主題工具
舊 2015-05-03, 06:56   #1
大濟
攀言癌症患者
 
註冊日期: 1999-11
住址: Madison
文章: 689
大濟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攀岩與環保

30幾年前,還是大學生時,年少輕狂,大夥在大炮、龍洞鬼混,那時幾個爬的好的(就是當時的頭頭):杜德明、孫翊琦、陳仁祥、劉乃勳 . . . 就提醒我們不要亂丟垃圾,要保護環境,這勉強可以算是臺灣攀岩界環保的起頭。不過說實在的,當時環保觀念不像現在已經是一種 “潮”,那時候大夥不過就是單純的喜歡攀岩,不想破壞環境而已。

30年來,臺灣攀岩界的環保觀念進步很多,也付諸了集體行動,譬如 “龍洞清潔日”,非常有意義。雖然仍有一些待解決的問題,例如 bolting 和 rebolting。但不少現在的攀岩同好對環保的議題非常投入,例如石頭、小翔 . . .,所以說喜歡攀岩的人天性就喜歡大自然,也想保護它,這是事實。

所以開這個主題。也希望藉由意見交換,讓我們除了在攀岩界小圈圈看法更能一致、行動更積極,也希望我們能在攀岩以外的範疇也發揮力量,實際參與這個可能是21世紀,不只是臺灣,也是全球最重要的課題。

我對歐洲攀岩界不熟,但在美國,不少攀岩社區網站都有類似的討論,如 Supertopo,主題很多,以後再慢慢介紹,我計劃參照它們的環保議題,找出適合臺灣的,修改後再貼上來。另,美國也有不少攀岩者,例如 Alex Honnold、Cedar Wright . . . 他(她)們本身就是積極的環保生活執行者,這些人如何結合他(她)們的環保意識和攀岩也許也值得參考(當然,solo 除外),有時間就整理一下貼上來。

但最重要的,還是臺灣攀岩者對環保這個議題的了解程度、態度、和看法。所以希望大家能貢獻這方面的資訊。如果我們都能單純就環保議題提出意見,避免泛政治化,我想,每個人都會有一些領悟和收穫,也許這是我們最起碼能作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已經60歲,離蓋棺論定人生終點已經不遠,所以開這個主題,可以大膽的借用臺灣正流行的口頭禪 - “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下一代!” . . . 可是這樣講好像有點那個 . . . 嗯 . . . 不如反過來問一個比較客觀的問題:“我們下一代會面臨什麼樣的環境?”

這是一個大哉問,不好回答。但越大的問題,就越需要簡單的答案。雖然簡單的答案不見得正確,但也因為簡單,大家都懂了,正確與否就可經由論證得知,論證發展過程也可產生別的問題和答案,這是基本的科學方法,也是人類知識之得以累積的原因。

但是環保議題往往缺乏簡單的答案。環保議題起自60年代,議題非常多,後續的發展也越來越紛雜 - 也就是說,沒有簡單的答案,只有越來越多的議題。而且越來越多的政治、利益、意識形態參與,其結果就是失焦。但在紛擾的諸多雜音中,有一位科學家在60年代提出一個假說,這個假說在當時,說實在的根本沒人鳥,但現在已成任何參與環保議題的人一定要鳥的理論 - 無論你(妳)是科學家、政客、財團、或是義工、還是諾貝爾獎得主。

這個人叫 James Lovelock(“洛夫洛克” 或 “拉夫洛克”),他的理論是 Gaia (“蓋亞理論”),這是臺灣維奇對他的介紹:

http://www.twwiki.com/wiki/%E8%A9%B9...B4%9B%E5%85%8B

奇摩: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1105061312999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人,所以有關他就不多說了。重點是,如前所述,簡單的答案大家才聽得懂,在眾多紛雜的環保議題以及理論模型預測中,也只有洛夫洛克提出的答案最簡單,雖簡單但悲觀。但也許就是因為悲觀,他的理論可以刺激別人提出更好、或許讓人樂觀的研究和答案。

“蓋亞理論” 預測地球會 “不斷” 的暖化,停不了,換言之,不久的未來,地球的溫度會上昇到另一個平衡點,但升高的溫度會使得人類最基本生存要件(糧食、能源、適合居住地方等等)極度缺乏。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大自然中所有水份(萬物生存最基本的要素)在陸地、海洋、以及大氣中的比重會轉變,這種轉變對地表的壓力(水很重)產生失衡,壓迫海底和陸塊的板塊移動,最近10年來,各地頻傳的高強度地震就是先兆,而近10年來,各地各種農作物變得比較難以預測(價格也不斷上昇)也是先兆,因為氣候變遷以及水分分配和農作物生長是息息相關的。其它的問題也包括能源。總而言之,這些變化讓地球原本就稀少資源變得更缺乏,為了爭取資源,社群之間,國家之間的爭奪會越演越烈。

科技能否減緩甚至扭轉地球暖化?有可能,但要和時間賽跑。科技的發展和應用都需要時間,但地球暖化不會停,那就看那個發展比較快。如果科技發展快一些,扭轉不是不可能;但如果科技以及應用發展慢但暖化速度快,一旦突破某個點,就無解(可看 David Attenborough 的影片,在 “後記”)。

另一個問題是,科技發展很重要,但也需要規模很大的集體行動(共識)配合。人類集體共識能否達成 - 減碳、能源選擇、科技選擇、降低物質需求等等?看世界各地最近幾年有關議題的發展,答案可能是悲觀的。這樣講好像很奇怪,因為我們,人,萬物之靈,不都是追求本身最大之利益,強調本身既有之權力,這不就是我們的天職嗎?而社會一旦變成完全的民主自由、社會正義一旦達成、國家一旦有了定位、人民一旦有了共識,所有的問題不都迎刃而解了嗎? 民主制度 + 市場定律不就會帶領我們走向一個美麗新世界?

如果您這樣想,那您有一顆善心,只是不切實際;如果一個社會都這樣想,那很好,但那是神話;可是如果老師、政客這樣子告訴學生、選民,美麗新世界是這樣子達成的,那就是在說謊。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或者一個家族、部落、社團、甚或是社區、鄉鎮、市區,以上理想境界很難但或許做得到。但在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或者國與國之 間,歷史告訴我們,根本作不到 - 即使作到了, 得花很大的代價:社會動蕩、戰爭、思想改造(或愚民)、甚或極權體制。其中思想改造或愚民算不算 “共識”,您自己判斷。(以上論點可參看 Robert May 的影片,在 “後記”)

用以上這些角度來看, “蓋亞理論” (地球暖化)最大的貢獻不但讓環保議題聚焦,也賦予21世紀以來所有政治、社會、經濟問題新且實際的命題,因為它不但涵蓋所有我們所關心的環保議題: 糧食(2105 米蘭世博主題)、生態保育、能源使用、地震、等等,而且這些議題也直接牽扯到國家主權、民主制度、社會(甚至世界)重分配等 “好像” 與環保並沒有直接相關的議題,我認為(但我不一定對)洛夫洛克的簡單答案給了所有想了解以上議題的人很好的切入點。

我不知道您,但我只是一介窮困老百姓,每天掙扎度日,未來也充滿不確定性,但這不能影響我求知的本能和權利。環保在臺灣已經是一種 “潮”,每個人都把 “我是人” 掛在嘴上,用智慧手機傳送各種精心設計、偏狹的名牌(或高人氣)環保懶人包並幻想一個以人為中心的未來環保烏托邦,這很弅、很浪漫、有時也很溫暖。但我的窮困條件不容許我享受這種浪漫和溫暖,對於我,環保影響生活,而現行的環保潮仍是源自於人的貪婪和自私自利。洛夫洛克的看法至少是對這種以人為中心的 “雅痞環保潮” 當頭棒喝,他的看法很普羅大眾,符合 3C 條件(concise, compelling, convincing),是另類思考,也是殘酷但真實的知識。

以下列出 Youtube 上一些洛夫洛克的影片。因為最近才接觸這個話題,也不知道臺灣有無別的資料,所以只能列出原文影片(影片可叫出英文字幕,但有時失真),這點請各位原諒。 也誠懇希望別人能列出類似但不同說法的影片或文字資料,這樣意見交換大夥也許就能了解環保的真褅。

(1)洛夫洛克在2009年對地球未來的預測和證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g7Jt_Yzl1o

(2)洛夫洛克發表了以上論點以後和別人的論辯,包含了一些簡單但重要的議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GRmCColiGQ

(討論會的主題是 "Too Little, Too Late”,這也是一首歌名,所以不想看這個討論的人,可以點這首不錯聽的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8LIRtPnuA8)

或者,聽聽已故 Michael Jackson 25年前(自己作詞作曲)的“Earth So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Ai3VTSdTxU)

(3)洛夫洛克最近(2014)接受訪問,簡單扼要的回述 “蓋亞理論” ,包含了他對核能的看法和態度。他的看法和臺灣流行的看法不太一樣,但因為是英國人,他的看法也沒有扯到政治議題,所以我還是把它登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IFRg2skuDI

(4)“蓋亞理論”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qwZJDEZ9Ng

就醬。也不知道開啓這話題的結果如何?也許不該這樣作 - 攀岩就是攀岩,扯這些有的沒的幹嘛?- 如果有人這樣想,也是應該的。真的,攀岩就是攀岩,環保是另外的話題,這沒有錯。

但也許吧,攀岩對於我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尤其是現代人,離不開環保和求知,這是我能提出的最簡單(但很勉強)的辯詞,所以斗膽提出這個主題,請各位海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後記)

(1)媒體人 David Attenborough 以及他訪問專家們所提出的 “解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47Pnx46rM

(如果看了這些 “解方” 不夠,還覺得喪氣,來,來,看看 Mogan Freeman 帶來的希望和激勵,這可能比較符合臺灣年青人的口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YQIaOldDU8)

(2)但比較實際的,牛津大學 Robert M. May 把生物、力學、經濟、宗教、以及社會等一些簡單現象串連起來有趣的解釋為何全球暖化不易經由產生共識或集體合作解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at04F6ZyM

(3)更實際的,牛津大學馬丁學院專門研究 “未來世界”(非科幻未來,而是實際、不久的人類未來),它於今年(2015)開始一系列針對地球暖化各個角度的研究和專題演講。雖然學術討論難免有厭人的傲氣和咬文嚼字,但這些討論有很多珍貴的數據, 也把問題分門別類,誠實的介紹使用的模型,彙整別處發表的報告,也實際推估問提嚴重性,建議可能的解方和障礙,值得追蹤:

http://www.oxfordmartin.ox.ac.uk/event/2030

(或以下 Youtube 的連結,內容是一樣的)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fkyf3oyctztDjb

(歐洲學術機構以及研究態度和美國不太一樣。美國分工細,學派間隙深,學術研究和政府政策關聯性不高。歐洲則不同,多採整體、全方位角度研究,政府與學術界的合作比較密切。而地球暖化在美國至今仍不太受重視,歐洲則緊鑼密鼓,其原因也是美國就是一個國家(很大的國家),算地廣人稀,本身也生產能源。歐洲則是人口密集,能源極缺,而且國家多,經過2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以後,尤其了解國與國合作產生共識的重要性,這方面的研究以及關心投入程度就遠高於美國。在歐洲,以全方位研究以及產官學應用而言,馬丁學院即使不是翹楚,至少代表主流)

我再度誠摯道歉,因為貼上的都是英文影片。如果我有錢、有時間,我會把以上一些重要影片翻成中文,但實在窮,時間也非常有限,請原諒。

此文章於 2015-05-26 22:15 被 大濟 編輯.
大濟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回覆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不可以回覆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件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開啟 vB 代碼
開啟 HTML 程式碼
論壇跳轉


所有時間均為中原標準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10:06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4,Jelsoft Enterprises Ltd.
Copyright©2000-2010 台灣攀岩資料庫 www.Climbing.org
本網站由 Why3s 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