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攀岩資料庫
   
首頁相簿E-mail、路線圖、人工岩場教學單位裝備商家網站連結、[初級攀岩課程]

返回   台灣攀岩資料庫 > 技術討論區 > 冰雪攀、海外遠征、溯溪、登山 > [中譯書籍] Climbing Ice
註冊 Gallery部落格 論壇輔助說明 會員名單 行事曆事件 今日新文章

[中譯書籍] Climbing Ice Climbing Ice 的中文譯本.
譯者個人網誌: 探險心靈 / http://smjh-mindexplore.blogspot.com/

回覆
 
主題工具
舊 2009-02-08, 17:33   #1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中譯書籍]第六章 確保與繩索 Security and the Rope 卷首語

回 Climbing Ice 冰攀中文版 - 目錄

1950年代末期到1960年代早期,那些來自於英美窮巴巴的登山者來到了霞慕尼就住在拜歐雷營地 (Biollay campsite),它靠近車站、鎮中心、以及想當然耳登山者群聚的國家酒吧 (Bar National)。雖然這個營地免費,但是居住環境卻慘不忍睹,沒有廁所與飲用水,下雨天的時候,當然也是我們唯一待在營地的時候,整個營地泥濘不堪以及滿是臭味四溢的垃圾。法國登山者絕對不會靠近這個營地,他們寧願住在巴黎旅館 (Hotel de Paris)。

雨天裡每天的作息就是儘可能睡晚一點,狼吞虎嚥一些麥片粥,然後踮著腳走過爛泥巴到鎮上的麵包店;下午就泡在國家酒吧裡,如果不下雨的話,就坐在公園裡的板凳上,看著不可親近的法國鳥兒昂首闊步的從面前走過。傍晚又回到酒吧飲酒,然後就搖搖晃晃的回到拜歐雷樹林完成一天的活動。

有一天早上,經過連續15天的雨雪後,心情十分的低落,我滿腹鬱悶的的去取水,結果在路旁的小河裡,有一位漂亮的姑娘只穿著內衣在河裡洗澡。我幾乎不敢相信我的眼睛,那些日子在拜歐雷附近混日子唯一的女生,跟我們是一模一樣的壞蛋。

那時已經無法裝做沒看見,只好跟她說聲早安,我們就開始交談了。她帶著濃重的奧地利口音,說她來這裡爬山可是卻找不到一個繩伴。第二天早上天氣晴朗,我們從營地出發上到了一個小屋。隔日清晨,我們出發攀登瑞琴峰布拉格路線(Vois des Plaques on the Aiguille de Requin)。英文的攀登路線導覽書籍記載這是一條阿爾卑斯攀登不錯的入門路線,它不難,主要是低角度的斜板岩,加上偶而一些四級的路段,但是爬升高度高達一千公尺,以及需要先穿過一段冰河地形。法國人戲稱它為英國人的臥室,因為有許多英國登山者直接來爬這條路線,像學徒般使用小岩場上慣用的20米繩距,來做交互確保繩隊攀登,結果最後只好在山上露宿過夜。

當我們來到岩壁下方時,已經有四組隊伍在攀登,此起彼落的呼喊著確保的口令,上方的落石不停的砸向彼此下方的確保者。安娜麗跟我結成繩隊,但我們把繩距縮短到15米。我選了一條偏左的路線,以免被其他隊伍的落石擊中,就出發了。我們採同步攀登,安娜麗沒做過先鋒攀登,因此我走在前面負責探路,並確認我不會在她的正上方,以清楚看到她的攀登狀況。我不斷的擺動障礙後方的繩索,有時會在岩錐上放一個繩環,有些我覺得可能會對安娜麗構成困難的路段,我就停下來自我確保後再確保她上來。因為採取同步攀登,我們很快的就超越了其他的繩隊,而把落石往他們砸去。

離開小屋五個小時後,我們登上了山頂,在溫暖的陽光下享用一頓舒適的午餐。遠在下方的斜板岩上可以看到一些小黑點正循序漸進的交替攀登,可以預見今晚他們將會有一個寒冷的露宿了。

我們暗自得意的從西側的一條岩溝下降,一段又一段的下降,真棒! 我的天啊,有沒有搞錯,我忘記先檢查下攀的路線,以將所有的繩環都用在上方的下降支點了,結果連我的傘帶打成的「腰式」吊帶 (Swami Belt) 都用上了。最後開始剪下我背包上的帶環,然後是我的鞋帶,然後開始把登山繩剪斷來做下降確保的支點。好不容易我們終於在日落前回到了小屋,雖然此刻我們已經不像在登頂時那般的沾沾自喜,但總強過那些在夜裡露宿的登山者吧!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 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註解:

Swami Belt:用傘帶(扁帶)打成的「腰式」吊帶,何中達

資料來源:

http:
//www.greenspun.com/bboard/q-and-a-fetch-msg.tcl?msg_id=000CFb

Royal Robbins and the use of ropes in the sixties

Don't forget George, that Robbins and others of his era, tied Swami belts (one-inch webbing that went around their waist several times, using a waterknot (ring bend)). Then they tied the climbing rope around the Swami belt, using a bowline, or a double looped bowline, and sometimes backed it up with an overhand knot. Thus, there was more surface area, thanks to the Swami belt, and a bit more dynamic response, again due to the Swami belt, that absorbed some of the force of a fall, although probably not a whole lot more than just tying the climbing rope around their waist, one or more times.

-- David L. Cole , January 12, 1999.

此文章於 2009-02-20 06:14 被 kevin 編輯.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2-09, 23:03   #2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針對 Swami Belt,簡正德先生來信,說明如下:

「Swami Belt 是以一吋寬長約十二,三呎長的尼龍帶在腰上繫繞成一座位式. 這是七十年代(民國60+)美國常用的Harness.」

以下是簡正德先生的部落格,上面記載了這位前輩登山者早年登山的歷程,台灣攀岩運動的序幕 ,1975年攀登麥肯尼峰前後的心路歷程,這是台灣登山史上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獻。

http://dreamer1947.blogspot.com/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2-20, 10:11   #3
大濟
攀言癌症患者
 
註冊日期: 1999-11
住址: Madison
文章: 689
大濟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友民,讀了您這一系列的(翻譯)文章,尤其是簡正德前輩的網站,說不出是什麼感受,複雜又親切,興奮也感傷;年齡和回憶總是不會說謊,歷史永遠是最動人的故事。

這些「舊」的文獻、知識,可能 “暫時” 對現在臺灣的所謂技術攀登者吸引力不大,但請務必持續。有朝一日,暮然回首,有人也許會突然覺得自己也曾是臺灣攀登傳統的一部分,也參與過傳承,只因為我們都曾有過分享。
大濟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2-22, 01:48   #4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翻譯 Climbing Ice - 接力 30 年的心願

大濟, 謝謝!
看到您還在岩場上活躍, 我真是汗顏.

翻譯 Climbing Ice 一直是許多人的心願,
在野外早期應該已經有一些譯作發表,
只是我開竅得晚, 未能早點接觸.

前輩登山者張文溪先生寫了一篇短文談起這件事,
或許可以讓大家了解一下老前輩的心聲吧!

http://sketchtaiwan-uenxic.blogspot.com/


YM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2-22, 02:28   #5
大濟
攀言癌症患者
 
註冊日期: 1999-11
住址: Madison
文章: 689
大濟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引用張文溪先生的話(稍加整理後):

「 . . . 經過30年,雖然各級裝備及技術都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如今再讀,卻一點也不落伍 . . . 一再強調的山岳倫理構成這些範本的價值。進入21世紀,商業登山掛帥,登山人口膨脹,競爭的心態更加濃厚,然而 . . . 非制約的山岳倫理 . . . 卻還是有史以來始終追求不變的價值 . . . 」

讀後,有一種傳承間的省思,一種身為臺灣人的驕傲!誠哉斯言!
大濟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3-22, 01:31   #6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第六章 確保與繩索 Security and the Rope

第六章 確保與繩索 Security and the Rope

第一節 繩索 Ropes
第二節 固定點 Anchors
第三節 冰雪確保技巧 Snow and Ice Belays
第四節 冰樁技巧 Pitoncraft
第五節 同時行進間確保 Potential Belays
第六節 繩索下降 Roped Descents

第一節 繩索

當冰斧的自我確保,或其他手上輔助平衡把手點無法令人完全信任時,繩索便是冰雪地上相互確保安全的重要器材。決定是否需要動用繩索的因素,不完全是考慮墜落的嚴重性而已,主要的決定因素是墜落的的可能性。這話雖然重了些,但卻非毫無根據的來自空想。對於絕對安全與行動迅速兩個因子,我們應站在平衡觀點來思考。例如,如果嚮導帶了一個新手或領隊帶了一群缺乏經驗的伙伴,則他必須對他們的安全負起完全責任。也就是說,他們通常必須結隊而行,只要是領隊狀況處理得當的話,確保可能只是偶而才會派上用場而已。

直徑9 或11 mm,長46公尺的編織繩通常是冰攀的標準裝備,雖然有人會在大型攀登中使用長及90公尺的主繩以增快速度。直徑7 到8 mm的繩子可用來作下降或偶而用來拖曳輕型背包。做為下降用的繩環,應準備5 到10公尺長,寬10mm的傘帶或類似材料。

結繩隊的方法很多,從僅在腰上綑綁主繩,到打繩結扣人身上的安全吊帶系統皆是。選擇簡單方便,或複雜卻絕對安全的系統,完全得視個人喜好而定。簡易的系統通常比較安全,因為不易混淆,應用自如,不會給人安全上的錯覺,而且迅速完成。有一種簡易的系統是約5公尺左右的20mm至30mm傘帶打成的腰式吊帶 (Swami Belt,勇士型腰帶)。若是經過的途徑有危險的冰河地形,則應增加腳環 (leg loops) 至腰式吊帶上。這只要使用兩條一般的單或雙倍長繩環,繞成腳環或座位。然後以主繩將腰帶、腳環綁在一起,勿用鈞環!綑綁的結頭愈少愈佳。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3-22, 01:32   #7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第二節 固定點

儘管冰斧在某些冰攀場合可構成極佳的固定點,但也有的時候,你會碰到雪質太硬或太鬆,以致冰斧無法有效發揮,這時你必須尋找其他器材來使用。現代冰攀技術中有三種是最常用的工具:冰樁 (screws) 或雪樁 (pickets)、阻雪板 (deadman)、雪菇樁 (bollards)。

在硬雪上可植入冰樁或雪樁做固定點。雪樁由角型或T 型鋁材製成,頂部鑽有小孔,供套繩環或傘帶。硬雪時,長度約50公分;鬆雪時,必須長及1公尺。

鬆雪面上,阻雪板通常是最佳的固定點器材。阻雪板植入雪面的角度理論上應為與受力方向45度角植入。阻雪板是一種略具角度的鋁片,以鋼索環套板面,通向確保者方向。植入時應拉鋼索向確保方向重重施力,使阻雪板穩穩深入坡面。聽起來,好像阻雪板在鬆雪面上會提供絕對安全的支點,但事實上,仍有一些問題有待詳加討論。如果阻雲板未安置好正確角度,有可能脫出。眾所皆知可植深些,直到碰到冰或舊的硬殼層。但是,如此一來阻雪板更有可能滑出或拖出坡面。

在鬆雪時,阻雪板應儘可能深置;在硬雪時,則必須敲出或挖出適當的溝槽。記住,阻雪板與施力方向必須儘可能成45 度角。除了挖安置鋼索的溝槽外,阻雪板前面的雪不可破壞,且安置鋼索的溝槽必須愈窄愈好。可能的話應先對其施力以試驗固定點的安全性,確信其己正確植入。

另一種阻雪板的架設方式是利用冰斧。把冰斧儘可能深埋入坡面,並用普魯士結綁住斧柄中央;或者利用背包埋入坡面,也可造就一個固定點。

我覺得雪菇樁是所有冰雪地確保器材中最佳的固定點。除了作為下降用途外,這種岩角型的結構通常會被冰攀者忽略掉,可能是因為其過份簡單吧。就好像爬岩的人會不自覺地敲入岩釘,卻忘了身邊有絕佳的岩角可以套繩環一樣。

雪菇樁的承受力量與其尺寸大小和雪或冰的硬度成正比。即使在鬆雪坡,正確挖出雪菇樁也能承受幾千公斤的力量。冰坡上受力甚至可說整個系統的弱點是繩索承受力,而非雪菇樁。只要技巧熟練,雪菇樁可以與放置阻雪板或敲入岩釘一樣短時間內完成。有次我和約翰‧康寧漢 (John Cunningham) 在Ben Navis玩了一個月,我們做了許多傳統冰攀路線嘗試,那時我們使用雪菇樁的次數遠多於安置冰樁或雪樁的數目,甚至未用到阻雪板,而且皆能行動迅速自如。雪菇樁在冰面上,只要30 公分的直徑便足以受力,但在鬆雪必須有2 公尺寬,半公尺深。要是雪可以再壓緊,則必須在挖繩索溝槽前先行踩緊。勿使套住雪菇樁的繩索有鬆動現象,並確使其形狀像個草菇頭,以防繩索脫出。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3-22, 01:33   #8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第三節 冰雪確保技巧

在你擁有正確知識足以在冰雪地上自保時,你將主繩往身上一繫,便必須面對如何確保你的繩友安全問題了。你已在岩場上體會了簡易的腰式確保法 (simple hip belay) 的好處。在岩石上,最佳確保方式是坐在你不可能被拖走的位置上;而雪面上最簡單,安全的確保也是一樣的。最簡單的雪地確保姿勢是坐姿腰式確保法 (sitting hip belay),你可以利用一個狹窄的裂隙 (shallow crevasse),一個日照杯孔 (suncup),一個高及腰部的雪槽 (moat),一個突起硬冰 (serac),或一個雪坡上突出的岩石。在鬆雪面上,你可挖出一個洞,坐進去,這就是「坐桶確保」(bucket belay)。在硬雪坡,則必須稍砍修-下坡面,以改良座位形狀。既然雪攀甚少利用到平台,一個先鋒攀登者 (leader) 將會墜落到比其確保者 (belayer) 低的位置才停止,而一個安全的坐姿確保法可以抵抗得了大部份的墜落力量。坐姿腰式確保法雖然並非最常用的雪坡確保方式,但卻是從岩攀轉移而來,最簡易的方法。

雪坡通常是比岩壁平順外坡面,但卻缺乏可利用的天然平台。做為確保用的器材冰斧顯然是最佳的;冰斧確保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大部份都很複雜、脆弱、危險,而且荒謬。即使最佳的方式在鬆雪上也可能是很危險的。

爬岩的經驗告訴我們,固定點與腰式確保合用,提供了一個較合理的改良方法。在上坡處揮入冰斧,將自己以繩索與冰斧連結自我確保,再對繩伴做確保。雖然這是個簡易、合理的方法,但仍具有相當危險性。這種確保方式通常強度都甚差,因為綁冰斧與人的繩索會露在坡面上。一旦冰斧受力,斧柄先破壞雪面,冰斧就向外傾斜並抽出。最強與最快的確保方式是以人身體力量固定斧柄。這些系統中,以斧靴式 (boot-axe belay) 和斧腰式確保方法 (hip-axe belay) 最可靠。

斧靴式確保法在中坡度是最安全的確保方式。方法為首先將冰斧整枝插入雪中,剩冰斧頭部在外,身體側向坡面;將上坡腳踩在冰斧的稍下方,並以腳鞏固斧柄位置以防它向外脫出,再將主繩繞過斧柄,使主繩經過靴子上方兩次。以外側手整理主繩,內側手壓住斧頭以防脫出,身體重量集中壓在冰斧旁防止冰斧脫出的上坡腳上。以下坡腳做平衡維持與反向施力動作,但切記身體重量必須保持於上坡腳上,以鞏固冰斧,此乃整個確保成敗關鍵所在。別忘了以內側手壓住斧頭,且主繩不可繞住內側手的任何一隻指碩。要是冰斧只插入一半,便以小腳和膝蓋幫助穩固斧柄。

墜落過程中,主繩經過登山鞋,繞過斧柄,再繞過靴面,拐至腳踝旁,由外側手所握持。墜落力量與支撐力量會使靴子與斧柄相互靠攏。主繩不可繞住腳踝,除非墜落已停止,因為不繞過腳踝,確保者才能以摩擦方式來緩慢制止墜落。

很顯然的,斧靴式確保法在陡坡上操作是很困難,若改用斧腰式確保接便比較恰當。事實上,在鬆雪狀況,我發現斧腰式比斧靴式安全多了,因為在所有的冰斧確保法中,最常見的是冰斧被拔出,因而最重要的是施以反方向力來防止斧柄向外向上被拔出。儘可能向下插入冰斧,並使斧柄寬面朝下,減少斧柄的坡面的剪力,並站穩伸直向下踩踏的外側腳,以做為反方向支力。內側腳彎曲,促使股部與身體骨盤上方能壓住冰斧頭部或斧柄。用內側手向下壓住冰斧頭部,以防冰斧向外抽出,並以外側手握主繩,將主繩繞過腰部和斧柄。

正確的斧腰式確保法中,僅有少部份力量為冰斧承受,大部份的力量是被稍彎曲的腳所吸收,所以雙腳位置正確與否,影響很大。如果冰斧、彎曲的內側腳和壓住冰斧頭的內側手,三者中有任一不當,確保系統便可能失敗。

動態確保法的理論,是在墜落過程中,讓主繩由確保者手中緩慢拖出,因而利用摩擦逐漸制住墜落能量,如同美國30年代標準岩攀確保技術一樣。近年,則由於高伸度的尼龍繩出現,搭配可靠的岩釘、岩楔、繩環,使得動態確保法逐漸為人們淡忘。但是,無論如何,雪攀會出現登山技術中最脆弱的確保固定支點,所以動態確保法是決定斧靴式或斧腰式確保成敗的關鍵。它的重要性已不在減低墜落能量對墜落者的瞬間切割力,而在於減少確保者和固定點的最大負荷。最令人關心的是起初承受墜落力量的剎那。如果最初能成功,則放出繩索和緩慢逐漸停止墜落便非難事。潮濕的繩索會增加很多摩擦力,也必須計算進去。使用9mm主繩也會增加此系統的彈性。最重要的是正式派上用場前應勤加練習,來找出最差狀態下的最低極限,並改進動態手握繩方法,以加大此系統的極限。你必須練習到在最初接觸力量剎那能自動放繩的程度。幸好,這比練習岩攀確保法簡單多了。你需要的只是一個雪坡,一條好滑道和一個膽大、滑溜溜的墜落者而已。

目前為止我只提到冰斧可以全部插入坡面,或者最少可插入半枝。但試想在非常硬的雪或冰坡時,你怎麼辦?當我想到冰面確保方法,我們的摩登腦袋只會自動想到冰樁而已。但假如你在攀登途中掉落工具攜帶環 (hardware rack),失去了冰樁呢?甚至,你會因為要節省重量而沒攜帶足夠的冰樁。所以,別把雪菇樁踢出冰攀範圍,它能使你做所有傳統阿爾卑斯攀登或雪、冰路線的繩索攀登。如同冰樁的效能一般。另外,你若為節省錢、重量,就會滿意使用這些天然的保護支點。

另外,使用冰斧鶴嘴也可做出優良的固定點。稍具曲度的鶴嘴和強力金屬,玻纖或榛木柄結合的冰斧,用來確保,可有相當強度與安全性。方法為將冰斧、冰斧鎚或冰鎚的鶴嘴儘可能深入冰面,若需要的話,可以其它工具敲入,再將確保用的繩環掛入頭部勾環孔內,或者直接使用腕帶 (wrist strap),如果腕帶有足夠強力的話。這種方式在正確的使用與植入下也可撐1,000公斤的力量。約翰‧康寧漢 (John Cunningham) 就喜好使用雪菇樁與鶴嘴並用的組合固定點。挖一個雪菇樁,並將冰斧插在一旁,將固定點的繩環套在雪菇樁上,並繞過腕帶再打個半節,就會有個繩圈用以套入冰斧。負荷必須為兩個固定點所分攤。為預防確保者向上拉動,冰斧可插在雪菇樁下面,主繩則先固定冰斧上,再以繩環向雪菇樁延伸。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3-22, 01:34   #9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第四節 冰樁技巧

假如溫度在冰點以下,幾乎所有的冰樁都可以派上用場。因為冰樁在打入的剎那會將冰融化,但隨後立即會將冰樁凍結於原位。冰點的溫度在夏天是不常見的,所以建議只使用管狀冰壁鏍釘 (tube screw),因為這種冰釘在冰點以上的溫度效果不錯。

管狀冰壁螺釘是所有冰釘中強度最好的,所以儘可能的使用它吧。安放時,先以鶴嘴在冰坡上挖出一小孔,然後敲入到鏍牙與冰面接觸的位置,再以鶴嘴或其他冰針為旋轉工具,將之旋入冰面。如果鏍牙保持銳利的話,用手旋轉即可奏效。使用冰斧做搖柄,28公分的冰釘可在數秒內安置妥當。

「犰豬冰釘」 (Wart Hog) 不是用轉的,而是用輕敲,冰質愈脆,敲擊力量愈輕。當你敲擊「犰豬冰釘」進硬冰時,它會順時針方向稍作旋轉。愈硬的冰,旋轉愈大。你應在敲入前預估旋轉角度,以期冰釘到定位時,掛耳能朝下。在硬冰中此旋轉角度約為l / 4 轉。

所有的冰釘拉力強度,都較依賴它與拉力所成角度,和本身的材料硬度上,而與「鏍牙」或「粒狀」等形狀關係較小。所以無論何時,使用冰釘或岩釘,被拔出前一剎那,垂直向下的負荷都會變成向外拉力。冰釘必先彎曲或破壞冰面造成向外拉力,才可能被拔出。譬如,用拔釘錘 (claw hammer) 拔釘子時,除非將釘子彎曲,否則很難將之拔出。所以,所有的冰釘植入的角度必須與坡面成45至60 度角。

「犰豬冰釘」植入時,必須整支進入冰壁,光只半支進入者不可使用。冰面上若覆蓋8 至10公分厚的鬆雪或脆冰,「犰豬冰釘」在此狀況下,只稍比半支植入效果好一點而已。因為在承受負荷狀態下,表面的冰會破裂,或者冰釘會破壞或融化鬆冰。所以在安置冰釘前,須先清除掉鬆雪或脆冰。

實驗顯示,管狀冰壁鏍釘可承受500至2,000公斤的拉力,取決於冰或雪的硬度、脆性、溫度、拉力的角度和鏍釘的長度,而「犰豬冰釘」在拉斷或拖出前最大的承受力為1,000 公斤。

登山鞋與冰釘合用的確保系統,使用於緩坡或平坦地形。冰釘植入後,以勾環將主繩扣入冰釘上。著冰爪的登山鞋踩住冰釘,並以從鞋前算起1 / 4 部份的爪尖踩在穿有主繩的勾環孔中。由爪尖與經過勾環孔主繩的距離,來調整主繩受摩擦力的大小。然後將主繩穿過鞋內側,繞過腳踝。確保手控制腳踝上主繩拉力,如同斧靴式確保法。

在陡坡上最好將確保者與冰釘直接聯結,再作腰式確保。硬冰上使用現代的冰壁鏍釘,只要一支,通常便可構成不錯的固定點。如果你願意,也可在旁邊插入冰斧或冰鎚做組合固定點。

我喜歡將自我確保用的固定點,架設在舒適角度,約在腰部之上,如此在支撐先鋒攀登者墜落,並有中間保護支點時,繩索會向上拖,促使整個系統稍微移動,但不致太大。為確使自己不會失去主繩,應將主繩扣入腰帶勾環內。

攀登極陡的硬冰坡或大牆中經過光滑藍冰,不僅易使肉體疲憊,更是整個冰攀過程中,最易使精神衰弱的時刻。當然最危險的是在先鋒攀登者那頭,你必須在精神上做掙扎,小腿以那麼小的支點吃力,還要架設確保系統。在這種型態的攀登,先鋒攀登者通常會架設足夠的確保支點後再做攀登 (prefers to forego putting in much protection and just “goes for it”),保持體力是使攀登更安全的方法。

如果你在此種狀態下從事長距離先鋒攀登,最好能確使整個系統「夠力」。在接近攀登繩尾端時,應在較緩地型上選擇突出岩角或裂隙作停留。儘可能向上打入鶴嘴,並使用它來懸掛自己,這便是你的暫時確保支點。確信鶴嘴正確植入,並使腕帶扣入腰部或扣入一個綁緊的肩部繩環上。然後以冰斧敲出足以容納雙腳全部平踩的踏足點,這時你便可以開始休息與安放確保用的冰釘。儘管在理想狀況下,管狀鏍釘可承受2,000 公斤的負荷,但不可太信任它,特別是脆冰時,它也是不太可靠的。除非時間不許可,否則應打入二支冰釘作確保。一支打在近頭部位置,打結扣入身體,再向上爬高一些,大約1 或2 公尺高,再打入另一支;將自己以繩索和此冰釘聯結。另外再扣入一個勾環,將主繩扣入勾環內。回到原挖出的平台上,對下方的人確保,便以上方冰釘直接確保。當下方的人上來後,交換器具,再向上攀登,此時即以頭部位置的支點,做為向上確保的第一個固定點。要是有24 支爪尖,在你頭上動啊動,是多麼可怕的事!所以先鋒攀登者應向一旁運動。由冰釘支撐50公尺或75公尺的大墜落,是比用人身腰式確保法承受所有力量,好得多。器材確保在此可發揮相當好的效果。

在垂直或懸垂冰壁上放置保護支點,建立確保系統需要相當多的力氣、技巧、工具和詳細的規劃。另外一種變通方案,就是做無確保攀登 (protectionless climbing),或是人工攀登 (artificial climbing)。問題是你需要雙手來放置支點,但又不能放掉手上的工具。最簡單的解決方法,乃是穩固地打入手上兩支工具,特別是左手的冰斧,假定你慣用右手,左手離開腕帶環,解開腕帶扭轉,將整隻手伸入到肘部位置,並使全身重量以此冰斧懸吊。如此。當你右手使用冰鎚時,左手便可以自由地握持一支冰釘。另一種方法是利用「牛仔索」(cow’s tail),此乃以短繩暫時繫在腰部,另端附有峭壁掛勾 (cliff hanger) 或馬蹬掛勾 (fifi hook)或勾環。當冰斧安置妥當後,以這些工具掛上腕帶環,懸吊自己。如此,便可以空出雙手安放管狀鏍釘,同時可以坐下和休息。如果你用的是「特羅達克泰爾型」(Terrordactyl) 型冰鎚,可直接將峭壁掛勾,掛在鶴嘴上 (與鎚交界處有突緣),以減少槓桿力量。在脆冰狀態,先鋒攀登者須持有兩支冰鎚,以便相入打入鶴嘴,穩固住固定點,而後衛則使用兩支冰斧便可。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3-22, 01:35   #10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第五節 同時行進間確保

當你熟練一般確保方法,可在雪地上安全活動時,會想到繩隊確保。每的繩距都得停下來做確保工作,速度的確很緩慢。慢到,每次你上到山壁時,都無法逃過面對午後雪崩、雷雨和雪橋的危險。那時,可沒時問讓你同時運動又確保。

熟練的攀登者,在陡雪坡上很少用到確保,因為他們都依賴自己的自信心、經驗和自我確保。但是,每個人都有開始學習的時候,都會出錯。能否在陡雪坡上和初學者或疲憊顧客安全、迅速移動,通常是嚮導技巧中最大的挑戰。嚮導有責任去保護他的顧客,安全地上、下山,而他自己的安全也是很重要的。他了解,他們必須迅速移動,以便安全上、下山。但他也了解顧客要是墜落,會將他們兩個都拖下雪坡。許多嚮導會拒絕面對這種危險,所以不做長距離、陡雪坡和冰攀的服務。但也有些老經驗的登山嚮導有能力和他的顧客攀登傳統雪坡時,結繩隊同時移動達到相當安全的程度。第6 感會告訴他,什麼時候顧客有可能墜落,什麼地方要把繩索拉緊,什麼時候要回頭看看,這些都需要技巧,特別是建立行進間確保的能力。除非擁有在多變化坡面上作「行進間確保」的能力,否則沒人敢自稱為「登山嚮導」。

只要一個繩隊,一旦綁在一串,所有的繩伴都應有所準備,在一剎那警告後相互確保。從事行進間確保方式很多,須依狀況變化而定。你可能只是或許用得到確保而已,但這必須是在危急狀況下能夠迅速施展開來的。實力強的隊伍通常在大雪坡上,都會結繩隊,同時行進。主繩在通過陡、突地形或冰坡時偶而用得到。當行進間確保使用於同時行進時,無論是在岩、雪或冰河中,繩索必須縮短。每個人都收一些長可以穿過肩部掛至腰部的繩圈。然後將繩圈與腰帶或安全吊帶扣在一起。

攀登陡雪坡的系統中,冰斧可以用短繩與身體腰部聯結。我用普魯士繩 (冰河裂隙救難中會提到)。一端繫在腰上,另端綁在冰斧上。主繩繩圈穿過冰斧,以手握持冰斧頭部。在俯刺式姿勢中,直上坡,我可以同時也替繩伴確保。只要遇到落石或雪崩發生,就插入冰斧,放開繩圈,如此主繩便為冰斧套住,平貼坡面,而減少槓桿作用。

斧靴式確保法在中坡度與陡坡上使用效果皆佳。通往先鋒攀登者的主繩是由冰斧握持手拿著,另一手則拿著一些繩圈。要做一個快速的斧靴式確保時,只要將冰斧穿過繩圈,揮入內側腳旁便可。同時放掉繩圈,讓它滑至冰斧底部以減少槓桿。當放掉手上繩圈時,以下坡腳支力,並迅速抓住主繩做動態確保。全身重量集中於上坡腳鞏固住冰斧位置。除非意外,否則這種確保應練到有充足時間,和事先安排的一樣。如果能充分熟練,這種方法是相當有效的。說來所有動作,-剎那間都要同時完成是很複雜而困難的。要是弄得更複雜的話,要成功就更困難了。例如,你先隨便在任何處插入冰斧,然後抬腳去踩在冰斧旁,多了一步,增加、浪費時間!以上所說的,唯有靠練習,方能致之。

行進間確保 (potential belay) 或瞬間確保法 (instant belay),有個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主繩拖曳雪坡表面所產生磨擦力。例如,支撐先鋒攀登者由上方側向墜落比直接上方衝向確保者來說,是比較容易。主繩在雪坡上的磨擦會吸收相當多的墜落能量。優秀的嚮導,都會妥加利用此種有利因素。另外,他還能得到從側方注視到顧客動作的優點。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3-22, 01:37   #11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第六節 繩索下降

下極陡的雪坡或冰坡應以繩索下降為之。冰釘或雪樁可以用為下降捨棄器具,但最好與最便宜的下降捨棄點,是用雪或冰坡上挖出來的雪菇樁。如果雪很鬆,別將主繩直接套入,而用捨棄繩環,以便收回主繩。也可擠壓雪面,或在雪菇樁上方受力部份襯以石頭或樹枝,來分散表面負荷力量。

所有的繩索下降都能自我確保,可惜如此簡單的方法卻不為人常用。在有落石或落冰狀況下,自我確保尤其重要。只要綁個普魯士結在下降主繩上,再將之聯結於腰帶。使用5 或6 mm的3 圈普魯士結,會比常用的兩圈安全,特別是在潮濕或結冰狀態。下降時應保持繩結鬆弛,並以上方手控制它下滑。只要人失去控制,普魯士結便會抓緊下降繩。但應確使普魯士結拉緊的長度勿超過自己所能控制的長度。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回覆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不可以回覆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件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開啟 vB 代碼
開啟 HTML 程式碼
論壇跳轉


所有時間均為中原標準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4:07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4,Jelsoft Enterprises Ltd.
Copyright©2000-2010 台灣攀岩資料庫 www.Climbing.org
本網站由 Why3s 代管